【地评线】金羊网评:千年商脉开启跨越历史时空的海上贸易文明对话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发表时间:2025-10-15 12:33
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2025-10-15
以文物为证、以制度为线,以区域折射全局,彰显中国在风云激荡中保持开放定力的坚强意志。

“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展览1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开幕,展期持续至2026年10月15日。本次展览精心遴选广东省博物馆及全国多家文博机构珍藏的逾200件(套)文物,以广东千年外贸发展脉络为主线,全方位展现广东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海上贸易文明对话。本次展览以“互利天下”为主题,梳理广东千年外贸的发展轨迹,以文物为证、以制度为线,以区域折射全局,彰显中国在风云激荡中保持开放定力的坚强意志。

当唐牙雕人像的阿拉伯面孔与元青花的中国纹样在展柜中相遇,当 “南海 Ⅰ 号” 的金项饰映出清代外销壁纸的农耕图景,“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 展览在广州的开幕,恰似打开了一部用文物书写的开放史诗。逾 200 件(套)珍品跨越唐宋至新时代,以 “市舶利邦” 到 “潮涌新章” 的叙事脉络,印证着广东外贸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文物是贸易文明最鲜活的注脚。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唐牙雕人像,高鼻深目的面容与西亚风格的器座,直接佐证了唐代广州 “蕃坊” 中外商云集的盛况。而 “南海 Ⅰ 号” 沉船出水的南宋金项饰更具深意:1.72 米长的阿拉伯风格金链带有使用痕迹,同船 “百宝箱” 中未镶嵌宝石的金带銙,则揭示了南宋贵金属贸易 “跨区域分工” 的全球化特征。这些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不同文明对话的见证者,恰如展览 “以文物为证” 的策展理念,让千年贸易细节变得可触可感。

制度创新贯穿广东外贸的千年演进。展览通过时间轴清晰呈现的关键节点,勾勒出中国外贸制度的探索轨迹:从宋代《广州市舶条法》成为全国贸易法规范本,到明代 “广中事例” 突破朝贡体制限制,再到清代粤海关与十三行构建的贸易体系,广东始终扮演着制度先行者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广交会成为 “中国第一展”;新时代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则延续了这种敢为人先的基因。这种制度创新不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寻找 “与世界打交道的正确方式”,彰显着开放的内生动力。

展陈设计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展览将学术深度与沉浸体验巧妙融合: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锭上,“永乐十七年西洋等处买到” 的铭文,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复原相互印证,直观展现明代海上贸易的规模;石湾窑翠毛釉瓷器的 “雨洒蓝” 釉色,通过互动屏动画解读窑变原理,让观众读懂 “广钧” 远销欧洲的工艺密码。这种呈现方式,让 “互利共赢” 不再是抽象概念 —— 当雷州窑瓷器影响东南亚制瓷技术,当外销画融合中西绘画技法,文明互鉴的价值已然显现。

在全球经贸秩序深刻调整的今天,这场展览更具现实意义。22 件一级文物构成的证据链表明:广东外贸从未走 “封闭独享” 的老路,而是始终以 “互利天下” 为底色。从唐代 “蕃坊” 的包容共生,到当代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型开放,开放基因早已融入广东血脉。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展览用千年历史给出答案:唯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实现文明共生、发展共赢。

展期将持续至 2026 年的这场展览,与其说是历史回顾,不如说是未来宣言。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告诉我们: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也是世界的共识。在珠江之畔回望千年商路,更能坚定 “互利天下” 的前行方向 —— 这或许就是展览留给每个观者最珍贵的启示。(金羊网 文/郭元鹏)

编辑:王智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