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全国多地开展的“世界粮食日”主题活动如同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既展现着“锄禾日当午”的古老农耕智慧,又彰显着“藏粮于技”的现代科技力量。在浙江湖州东林镇幼儿园的稻田课堂上,孩子们用小手触摸稻穗的纹路;在新疆库车市乌尊镇的菜地里,小学生们记录着蔬菜的生长密码;在武汉大学的主会场活动中,1300余名各界代表共同探讨"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的实践路径——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立体图景。
历史维度上,中国对粮食的珍视早已融入民族基因。从《诗经》中“黍稷稻粱,农夫之庆”的农耕礼赞,到明代《农政全书》对“五谷”种植的系统总结,再到袁隆平院士“让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的毕生追求,中华民族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这种传统在今天得到创新性发展:江苏海安南屏小学通过水稻知识课堂传承农耕文化,山东莱西冬桃园用智能机械提升采摘效率,青海德令哈高原火焰蔘种植基地则以科技赋能特色农业,形成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双重支撑。
现实维度上,中国正构建起多元立体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预计首次突破1.4万亿斤,秋粮收获进度已达82.5%。这背后是"五良"融合的现代农业实践:黑龙江大庆盐碱地水稻采用耐盐碱品种实现丰收,河南高粱种植基地运用机械化收割提升效率,浙江"蓝色粮仓"石斑鱼养殖基地则通过生态养殖拓展食物来源。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国有粮库储藏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展现出"大国粮仓"的硬实力。
全球维度上,中国正以“粮安天下”的担当贡献中国方案。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维诺德·阿胡贾指出,中国在营养均衡、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实践方面取得的进步,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业合作项目,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践行“共建美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的世界粮食日主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正呈现出“三个转变”的鲜明特征:从“产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法》构建全链条法治保障;从“单一供给”向“多元供给”转变,构建林地、草地、江河湖海协同的食物供给体系;从“国内保障”向“全球责任”转变,以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这种转变既是对“民以食为天”古训的传承,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当武汉大学的学子们在主会场聆听“强法治 保供给 护粮安”的倡议时,当青岛幼儿园的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丰收图景时,当新疆农民在盐碱地上收获改良水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粒粒粮食的旅程,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粮食安全这一永恒课题的时代答卷。这份答卷,既镌刻着“粒粒皆辛苦”的千年农耕记忆,又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现代篇章,更彰显着“天下粮仓”的全球担当——这,正是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最动人的注脚。(金羊网 文/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