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出片的中国人”,这句网络热梗体现出“出片”已经成为旅游主线任务的现象。
在旅游时,出片机位、必拍景点、氛围感姿势比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更需要花费时间做攻略,“我拍故我在”,似乎在旅游时没几张精致大片更新在社交平台上,就不算出现过在旅行景点。一张张精致照都是自己从精心打扮、到细细挑选机位、再到后续p图确保被放大后也无暇的“产物”。照片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社交货币,要在旅游时时刻更新自己的伪“松弛感”照片,然后每隔几秒钟刷新一次,焦虑地看着点赞数和评论区,把自己塞进“被看见感”的怪圈。
“出片”代表的是线上社交,是数字化社交,而我想讨论的是镜头后面的“掌机人”,“出片式”旅游建立起1v几百的线上社交,却破坏了1v1的线下社交。
我在旅游时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一些著名的打卡胜地总会随机刷新NPC,但NPC的配置出乎意料地一致,一个女生面前都有一个努力拍照但仍被骂的男朋友,尽管男生就差没趴下拍出女友想要的长腿照;一个女生面前是一个“团队”,有一个帮忙提供姿势指导、一个负责拍摄、一群负责提供情绪价值的朋友们;而在景点经过漫长地排队到最后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更久后的“出片梦”,容易被“猪队友”一击打碎……
“我说了这样拍矮!”“我这边脸不好看”“这么美的景人拍这么丑!”“不拍了不拍了”,出片机位前有人笑着点开手机准备精修;有人愁眉苦脸挑剔着每张照片;有人把摄影师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有人在酒店一晚沉默。国庆期间不少“吐槽贴”随之出现,内容纷纷都是吐槽旅游搭档对于“出片”的执着,觉得互相成为对方“助理”,要是没出片成功,出镜者只好强颜欢笑地看着“废片”,而拍摄者带着抱歉的心情赶赴下一个景点。
评论区提到“会出片的朋友能让我心情更好”,事实上生活中大家也希望能拥有随时随地帮自己出片的朋友,但感情不是建立在对方能否出片的基础上,相反,站在景点前半个小时只顾着自己出片,是否反向使用了“情感绑架”对方呢?朋友和亲人都不是工具人,情绪价值是双向的,在为了一张照片而埋怨对方时,想想是否过度夸张了照片的“价值”?人与人的在场感才是宝贵的回忆,适当记录和过度出片,前者是回忆,后者是一场情感危机。
旅游是让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尽情地释放;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是走在流动的道路上,和身边的人一步一步地感受新事物。“出片”是在完成自己对完美人设的投射,且在发布后乐于让他人欣赏、评价,逐渐把自己“客体化”,这无疑异化了“旅游”的本质。旅游重在体验,而真正应该被体验的东西、与自己共同体验的人却都逐渐被出片文化取代,本该围绕自己出发的目的,变成了对自己人设的打造,这既异化了旅游,还异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变得“工具化”,更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自然变成了“布景板”,而原本应是让地方走进人的互动。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些瞬间”,在快乐的当下可以让对方按下快门替自己记录,透过第三方视角的拍摄,可以看见崭新一面的自己。但不要逼迫对方成为“出片”的工具人,也不要因为对线上数字的焦虑,就把情绪投射到身边的人上。
《白日梦想家》里的那句台词:“如果我喜欢某个瞬间,就不希望被相机打扰。只想沉浸其中,就在那里,就在那刻。”也许是时候放下对出片的执着,多用眼睛成为镜头记录沿途的人文风情,多关心愿意和自己走东西、闯南北的人。(钟淑婷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