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夺走孩子童年?不妨听听那个“孩子”的声音

来源:金羊网 作者:许可欣 发表时间:2025-10-14 11:11
金羊网  作者:许可欣  2025-10-14
孩子不是这场“手机上瘾”困局的唯一过错方,一味禁用也不会是解决困局的最佳手段。

10月7日,一则关于丹麦拟禁止15岁一下未成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报道引发热议,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指出,手机与社交媒体正在“偷走我们孩子的童年时光”。评论区家长清一色叫好,纷纷表示希望中国政府可以积极引入相关政策。那孩子的声音呢?

近年来,中国对青少年在手机使用方面的限制可谓层出不穷,作为这场手机限制改革的亲历者,我记得在某个放学后的下午,打开游戏却发现跳出实名认证的弹窗。从工作日每天只能玩两小时,到只有节假日能玩,再到对节假日的游玩时间做出固定限制,游戏和我不断被强硬的“未成年限制”剥离。过去作为孩子的我对这种毫无人情味的限制感到恼火,一群大人因为家庭教育的懒惰而期待国家出台强硬政策做出控制,这种单方向的“被抉择”本就是基于“成年人”和“青少年”的不平衡位置——提出相关呼吁的是成年人,做出相关决策的是成年人,为何限制却屡屡落在青少年头上?不去细究为何青少年沉迷手机,反而只想简单粗暴的颁发禁令,不就是一种“因噎废食”吗?

当我们说要禁用社交媒体的时候,我们到底夺走了什么?2023年的数据显示,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6.5%,平均每天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为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手机使用时间的88.4分钟。当“家长们”怀念着童年时期在乡村蓝天白云的童年生活,叫嚣着“那时我们哪有手机,不也很开心吗”,是否思考过城市化的加剧带来大批留守儿童,缺少亲情与陪伴的他们,缺少经济支持与教育资源的他们,在当今如此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尽情享受没有智能手机的童年?时代不同,青少年的感触自然不同。对于他们,社交媒体是获取更好教育资源的唯一渠道,是联系父母亲人的精神寄托,是接触广阔世界、与社会产生联系的重要渠道。我们为什么要一面嘲笑着“小镇做题家”的短视,一面又一次次切断着他们获取平等资源与讯息的渠道呢?

夺走孩子们童年的,从来不是手机,是缺失的陪伴和家庭教育,是父母思维的惰性。当我们要求孩子们放下手机时,家长是否也能以身作则?试问有多少家长真正能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放下手机,享受亲子独处的时刻。恐怕只是以“工作繁忙”为由,无数次在饭桌上、车辆上、沙发上拿起手机,又因此忽视了多少次孩子的倾诉欲、青春期的情绪、陪伴的需求?当无法诉诸于口、得不到回应的情绪在社交媒体种获得了释放空间,当虚拟的空间中建立起了真挚的情感共鸣,青少年自然更乐意使用社交媒体,寻找情感的舒适区。而这种情感的承接与回应,我不认为是可以被书籍所替代的,只有陪伴,现实生活中的陪伴。

“如果我有钱,我早就出去玩了,谁还在家玩手机?”一则网友的自我调侃引发强烈共鸣,放在青少年身上亦是同理。手机是获得快感与释放压力的最廉价最快捷手段,对于不具备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尤为如此。当家长们用极端案例论证儿童为何不能使用手机:在游戏中大量充钱、为主播刷大量礼物……我们是否能再更多思考一下,为什么家长要一次次把陪伴用手机替代,让孩子如此缺少对真实生活的感知、如此缺乏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今天,当智能手机承载着平衡教育资源、寄托情感共鸣,甚至被部分家长们用作陪伴的替代物时,书籍真的可以作为手机的替代品,而让孩子真正摆脱手机依赖吗?我想,回答是否定的。手机上瘾自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一味禁止绝对不是正确的手段。治水须导,堵之则溃,治水如此,教育亦是如此。孩子不是这场“手机上瘾”困局的唯一过错方,一味禁用也不会是解决困局的最佳手段,家长们何不更冷静些,从教育上督促,在家庭中陪伴,当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实了,情感需求得到回应了,又怎么会沉迷于触不可及的虚拟?(许可欣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编辑:王智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