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敏
国庆期间,王女士一家三口在南京地铁3号线上讨论前往鸡鸣寺游玩的计划,其中小朋友提到“鸡鸣寺”时,邻座一粉衣女子突然认为“鸡”字是在暗讽自己,进而与对方发生激烈争执,并扬言要报警。
诸多媒体发布了相关冲突视频。这个怒火冲天的女子不仅扯到了鸡,也扯到了鸭。我们不想再去复述视频中的一些言辞,那真的有低俗之嫌。但这则新闻真的很让人喷饭,也很让人无语。当然它影响不了悠长假期欢乐祥和的整体氛围,反而颇有一点无厘头的喜剧色彩。女子耳边听不得一个“鸡”字,鸡又何辜,要遭此侮辱。
鸡除了打鸣,还为人类提供了美味的盘中餐。广东人就有无鸡不成宴之说。若是按照女子的逻辑,那人们岂不是要绞尽脑汁,寻觅或者创造一个合适的“避鸡讳”的字眼。好在这也不是什么难题,刀郎已经在《罗刹海市》这首歌里给大家提供了参考,“那马户不知道它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它是一只鸡”。可是他欲盖弥彰,他的用意,其实是通过反复吟唱,强调“又鸟”不过是一只鸡。
一个字眼有本义,有引申义,还有假借义,这是汉语之博大精深处,也是其灵性所在。什么时候只需言传,什么时候需要意会,这并无定法。在鸡鸣寺这个语境中,它真的就是一个景点,一个地名,它的晨钟暮鼓响彻千年。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公共符号,并不需要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场。
鸡鸣寺大有来历,在此按下不表。不让说鸡鸣寺,一是个体的无知,二是过分的敏感,愤怒的表层底下是深切的自卑。不少网民嘲讽女子的长相,这没必要,也不厚道,已经超出了就事论事的范畴。这事的是非对错和长相没什么关系。说实话,我不觉得女子可恨,只是觉得她可怜,她或者受过什么伤害,或者有某种极端的偏执,这都需要关爱和疗愈。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多美的诗句,多么催人向上的意象。只要此心光明,怕什么谈鸡论鸭,那是多好的家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