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假期,“大国重器”持续刷新“进度条”:我国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有望在2030年通过核聚变发电点亮第一盏灯;我国首制万吨级纯电动智能海船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沿海集装箱运输迈入零排放、纯电动时代;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即将全系统试运行……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中国科技领域捷报频传的消息简直像开了挂。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重达400余吨的底座成功安装就位,将用来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标志着这一大国重器主机全面开建;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即将全系统试运行;我国大型民用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批产第三架机(1103架)总装下线并圆满完成生产试飞,是首次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从点亮第一盏核聚变之灯的“人造太阳”,到24小时不间断供电的光热电站;从北极冰区的“蛟龙”深潜,到零排放的万吨电动货轮,中国以多项“全球首创”技术,向世界递交了一份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核答卷,也表明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中国正从科技“跟跑者”迈向“领跑者”。
“大国重器”,牵涉国脉国运,关系民族盛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往往在大国重器中得到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核聚变到智能船舶,从极地科考到新能源电站,中国科技的全面爆发绝非偶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一大批闪耀着中国智慧、凝聚着中国力量的大国重器不断涌现。从核聚变的未来图景到光热电站的清洁电能,从北极深海的科研突破到应急装备的实战落地,这个假期的大国重器捷报,既是科技创新的阶段性成果,更是国家发展的实力彰显。这些突破串联起能源安全、深海权益、应急保障、绿色发展的战略脉络,在双节的喜庆中,勾勒出科技强国的清晰轨迹,展现着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大国重器”遇上双节,我们的“可感”也变得“可及”。从追逐 “终极能源” 的核聚变装置,到追光逐日的储能电站,从北极深海的潜器协同,到蓝天碧水间的装备升级,一项项大国重器相继传来捷报,在关键领域写下硬核答卷,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科技喜庆氛围。由此我们看到,这个假期除了文博热、文旅热,国防科技展、工业文化展也是超燃。国庆期间,在武汉,2025首届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举办,汇集了许多高精尖模型;在苏州,2025首届国防军事航天科普展让市民游客感受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在重庆,“科承古今·强国筑梦”主题科普活动,吸引了众多孩子打卡体验。从福建舰模型到长征五号火箭模型,从中国版“星际迷航”白帝战机到历经战火洗礼的79式主战坦克,从歼-20(静态)到“歼-35A”机甲展示,市民游客在可触可感的展览中,在科普文化的浸染下,由衷地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
恰逢双节,多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既鼓舞了人心,更凝聚了力量。大国重器诞生的过程,是一座座技术堡垒被攻克的过程,更是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逐步走向自主可控的历程。当核聚变的“人造太阳”升起,当光热电站的“永动之灯”点亮,当“蛟龙”号在北极冰海穿梭……在人们温馨过节、享受团圆的美好时刻,还有许多工程建设者、科研工作者仍然默默坚守在一线。他们远离喧嚣与繁华,或身处戈壁荒漠,或埋头于实验室,或奔忙在建设一线,用汗水与智慧实现技术突破,用创新与创造铸就大国重器,用坚守与奉献锻造大国底气。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以他们为榜样,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让大国重器激荡出的澎湃力量持续奔涌,就一定能逐步攻克“卡脖子”问题,锻造更多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挺起大国的脊梁!(金羊网 文/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