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加速产业协同,逐步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在此背景下,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型制造发展,对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型制造在产业形态上,是制造与服务融合的新形态;在融合方式上,强调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产出中的关键作用;在发展成效上,追求价值链整体提升。这种产业形态既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数字化、智能化工具,也需要产业创新重构生产组织方式,二者协同构成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核心动力。从价值创造逻辑看,服务型制造通过将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运维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环节嵌入制造全过程,使服务要素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这正是当前我国制造业突破“微笑曲线”中端锁定的关键路径。
大湾区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优势与挑战
从全球产业演进趋势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已由相对分立走向深度融合,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形成若干典型模式,例如德国通过“工业4.0”战略推动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融合,构建起以技术平台为支撑、产学研协同的赋能体系;美国则强调“制造服务化”,引导企业从产品输出转向提供高附加值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些实践共同反映出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全球性趋势。
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布局中,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先行探索、制度创新的重要使命。其独特优势在于依托“一国两制”制度环境,能够高效整合香港的科研资源、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珠三角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区域内已涌现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融合实践,如深圳“6个90%”的研发集聚现象(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以及珠三角制造企业广泛嵌入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从加工制造向“制造+服务”全链条转型。上述实践与趋势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虽在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现实挑战。一方面,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6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华为、腾讯等企业构建的“制造+服务”生态初具规模。另一方面,三地在标准衔接、要素流动等方面仍存在制度性障碍。同时,部分高科技企业反映,创新成果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而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这凸显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不足的短板,也说明服务型制造升级需要系统性制度支撑。
大湾区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推动大湾区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1+4+N”协同发展体系:即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核心引擎(1),重点强化政策协同、平台搭建、要素配置与业态创新四大支撑(4),进而培育形成涵盖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多元新业态集群(N)。
强化政策协同,破除制度壁垒。建立跨区域产业融合协调机制,重点推进标准认证、市场准入等规则衔接。广东省八部门联合出台措施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包含多项具体举措,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全链条保障,这些举措可以加快在大湾区推广实施。优化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机制,推广跨境科研资金使用便利化,支持广东创新主体与港澳科研机构联合申报科研项目。
搭建融合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布局先进阿秒激光、鹏城云脑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实时在线的“应用场景发布厅”,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通道。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与中山火炬开发区、东莞松山湖等产业园区共建中试基地,针对中小企业技术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解决方案。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与珠江东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度对接,建设多个跨区域产业创新联盟。
培育要素市场,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数字广东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组建省数据集团,推进省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提升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能级。推进落实《广东省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实施“服务型制造人才专项计划”,结合大湾区人才签注政策,在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大量引进高端人才。完善知识产权“快保护”机制,发挥全省多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缩短专利维权案件平均处理周期。
创新业态模式,拓展应用场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支持广州、深圳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培育远程诊断、电池健康管理、二手车评估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广汽、比亚迪等企业从汽车制造商向智慧出行服务商转型。在低空经济领域,依托深圳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发展飞行器研发设计、适航认证、运营维护等服务环节,构建“制造+服务+场景”的产业生态。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推广华为“制造+云服务”模式,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在装备制造领域,鼓励企业发展融资租赁、远程运维等服务,提升服务收入占比。(金羊网 文/李薇)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讲师、博士)
注:本文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YYJ06)、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3年度课题(2023GZGJ1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