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记者从广东省防总获悉,根据《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和省防总有关规定,省防总决定于9月22日10时将防风Ⅳ级应急响应提升为防风Ⅱ级应急响应。
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不仅已加强为超强台风级,预计将以15-16级强度在广东中西部沿海登陆,其大风影响范围比肩“山竹”巅峰时期,还恰逢天文大潮期,叠加形成的风雨浪潮威胁,让广东面临今年以来最严峻的台风考验。面对这场破坏力强、致灾风险高的“硬仗”,唯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精准预警为先导、全面部署为核心、公众协同为补充,方能织密防御网络,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精准高效的预警监测与应急响应升级,是抵御“桦加沙”的前置防线。台风防御的关键在于“早预判、早准备”,广东多部门已构建起立体化的预警体系:省气象局联合文旅、自然资源、水文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桦加沙”24小时内登陆、存在多次登陆可能的核心信息,更精准预判其将引发14-17级阵风、4-7米近岸巨浪,珠江三角洲部分河口站超警戒水位50-140厘米,甚至可能接近历史最高潮位;自然资源部南海分局提前监测到外围4米以上巨浪,划定23-24日为海域影响关键期;省防总则根据预警动态,于9月22日10时将防风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为各地防御争取了宝贵时间。这种“数据说话、动态调整”的预警模式,既让政府部门明确了防御重点,也让公众清晰知晓风险等级,为后续防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全方位、无死角的防御部署与责任落实,是应对“桦加沙”致灾风险的核心支撑。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抗击台风工作会议,提出“立足最不利情况,做最充分准备”的要求,将防御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在人员安全上,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确保“船回港、人上岸”,同时关闭沿海旅游景区、海岛及客运航线,严防游客、外来务工人员涉险;在隐患排查上,对照“八个再查一遍”标准,依托地质灾害“一张图”紧盯隐患点,加强小山塘、小水库等“四小工程”及石化、钢铁、海上风电项目的安全监管,杜绝次生灾害发生;在应急保障上,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强化应急通信保障,确保险情发生时能“迅速出动、高效救援”。这些部署既覆盖了“防大风、防暴雨、防风暴潮”的全场景,也压实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的责任链,成为抵御台风的“硬核屏障”。
公众主动参与的自我防护与协同配合,是构建“桦加沙”防御体系的重要补充。台风防御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针对“桦加沙”可能引发的极端天气,气象部门提醒公众提前做好巨灾防御:台风期间避免外出,尤其远离海边、广告牌、树木等危险区域;关闭门窗并以“米字”胶带加固,防止玻璃破碎伤人;妥善收纳阳台杂物和花盆,避免高空坠物;同时准备好食物、饮用水、应急药品,应对可能的断水断电。这些看似细微的措施,实则是保护自身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更重要的是,公众需密切关注政府发布的预警信号和“五停”等措施,自觉配合转移安置、暂停生产生活等要求,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防御合力。正如“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防御理念,每一位市民的重视与行动,都是筑牢安全防线的重要一环。
超强台风“桦加沙”的威胁虽严峻,但广东已构建起“预警领先、政府主导、公众协同”的防御体系。从精准的气象监测到升级的应急响应,从全面的隐患排查到充足的应急准备,从政府的周密部署到公众的主动防护,每一项措施都围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原则展开。只要各方始终绷紧防御之弦、落实防御之举,就一定能打赢这场台风防御硬仗,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守护好广东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与家园。(金羊网 文/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