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文化润疆,粤新携手绘就多元一体新画卷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黄宗跃 发表时间:2025-09-26 11:20
金羊评论  作者:黄宗跃  2025-09-26
粤新两地正以文化为桥,跨越千里山海,书写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时代新篇。

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当天,在千里之外的广东美术大作《文化润疆大美天山》收官。至此,这幅凝聚粤新两地10多位艺术家心力的国画巨制,在历时3个月的创作后,终告完成。国画巨制《文化润疆大美天山》收官,这是粤新双向倾力奔赴,以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粤新两地正以文化为桥,跨越千里山海,书写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时代新篇。

文学纽带,在文字共鸣中熔铸情感共同体。文学是文化润疆最柔软也最坚韧的纽带。从《花城》杂志首发王蒙的《这边风景》,到花城出版社推出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系列,广东以出版平台为支点,将新疆的土地气息与民族故事推向全国。2013年,《这边风景》在《花城》尘封近40年后重见天日,次年即斩获茅盾文学奖;李娟的散文凭借“阿勒泰的角落”系列荣膺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更在2024年强势“出圈”,直接带动阿勒泰旅游热潮,实现从文字到文旅产业的闭环转化。新疆作家刘亮程的《本巴》在2021年摘得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后,于2023年登顶茅盾文学奖,这不仅是个人创作的突破,更标志着粤新文学互动的深度与广度。当广州诗人杨克的《金云为冠》登上2025年《回族文学》扉页,当新疆昌吉作家刘河山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畅谈合作愿景,文字早已超越地理界限,成为两地情感联结的“基因密码”。

考古实证,从历史遗存中筑牢文化认同根基。文化润疆的深层动力,源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的实证与活化。中山大学考古团队与新疆本地机构联合发掘的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出土1280件(组)文献与大量文物,其中汉文佛经、道经与叙利亚文景教文献合写于同一纸张的现象,直接印证了唐代至元代新疆地区不同宗教、民族和平共存的史实。考古项目负责人刘文锁强调:“发掘的意义在于保护与展示,让历史告诉现在。”这种实证精神,在唐王城遗址保护项目中同样凸显——广东援疆资金支持的展示工程,使游客能通过木栈道、沙盘模型与多媒体设备,沉浸式感受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仅2025年“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10.72万人次,旅游收入近6000万元。考古发现不是冰冷的器物陈列,而是文化认同的源头活水。唐王城出土的700多件文物,西旁景教寺院遗址中与佛教壁画技法相似的艺术遗存,共同构筑起“新疆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证据链。这种从地下到地上的文化叙事,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历史真实,为文化润疆提供了最坚实的根基。

艺术共生,在互动传承中激活文化生命力。文化润疆的活力,最终体现在艺术形式的跨地域传播与创新。喀什古城的“粤喀情”英歌队便是典型案例——维吾尔族青年艾日夏提江在广东教练的指导下,将潮汕英歌的雄浑舞步与民族文化融合,使这支全国首支少数民族英歌队成为文旅招牌;广绣传承人王新元在疏附县小学遇见支教的徒弟孙文萍,看着六年级学生布艾吉尔古丽绣出的“荷花图”,见证了岭南刺绣在天山脚下“从零基础到生根发芽”的蜕变。更具标志性的是国画巨制《文化润疆 大美天山》的创作。这幅画以岭南画派的笔墨描绘天山雄姿与新时代建设图景——兰新高铁如银龙穿云,果子沟大桥飞架南北,草原毡房与露营帐篷相映成趣。中国美协副主席林蓝指出:“艺术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画作中青绿设色呼应《千里江山图》的传统意象,又融入新疆生态保护的“绿色”新貌,实现了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当这幅作品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时,它不仅是艺术精品,更是粤新文化共生的视觉宣言。

从文学期刊的字里行间,到考古遗址的断壁残垣,再到舞台上的鼓点针脚,粤新两地的文化互动早已超越地域限制,成为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文化润疆的本质,正是通过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让各民族在共享文化成果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浸润人心。当岭南的木棉与天山的雪莲在文化的沃土中同频绽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地的连心桥,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长的精神家园。


编辑:杨浩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