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能挂‘专家号’,看病越来越方便”“社区医院做完检查,上级医院专家就能给出‘云诊断’”“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让地方的医疗水平大幅提升”……采访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记者深切感受到我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取得的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将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去,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就近的优质服务,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提升群众办事的体验感,继而让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更高。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是党员干部奋斗的目标。群众有需求,服务有回应,精准对接群众微需求和微心愿,通过构建和运行“群众点单、政府接单、部门买单”的机制,收集群众“微心愿”,点亮群众“微梦想”,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书写为民服务的“幸福答卷”。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医疗、教育、养老、就业,这些都是群众关注度比较高的服务事项,以更高质量的政务服务和更高标准的公共服务,在群众身边服好务、办好事,在点点滴滴的获得感中,汇聚和沉淀下来满满的幸福感。乡镇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普惠性托育服务中心、口袋公园和城市书房等设施的建设,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物业服务等工作,都是跟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是要以实际行动惠及民生的服务。
延伸基层政务服务“半径”,打造“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将涉及到民生服务的事项一件一件的下放到基层去,将更多优质的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去,将党员干部派到群众生活的网格中去。访民情、听民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着力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和揪心事,以敢担当的拼劲和冲劲,以善作为的能力和干劲,为群众解决好突出的问题,向群众交出一份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标准“答卷”。(周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