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政策举措,对于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衣食住行、就医上学,看似琐碎的“身边事”,却是衡量治理效能的“硬指标”。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心”换“心”,努力将制度设计转化为务实举措,一步一步将群众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向往,是憧憬和未来,也是党员干部肩上的担责和奋斗的目标。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兜底生活的保障,有了安心和放心,有了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新篇章。
各级党委政府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多在群众身边转一转,多跟群众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坚定站稳群众立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和诉求,梳理形成民生服务的任务清单。同时,要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要虚心的问计于民,从群众的角度深入的思考,切实改进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提升为民服务的效果。
医疗、教育、养老,这些群众关注度比较高的民生事业,确实还是下了不少的功夫,也着实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高质量的发展,高标准的要求,新时代的群众服务工作,不单单是干了就算了,更是要干出群众满意的成绩来。因此,党员干部要用脚步丈量民意,多在田间地头转一转,多到项目一线听一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问政于民,改进作风、突破创新,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更高质量的服务答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服务群众的态度好不好,方法对不对,效果怎么样,群众是最清楚不过的。构建“群众点单、政府接单、部门报到”的服务机制,还要通过引入群众“好差评”,对服务群众的效果“打分”。群众不满意的工作要及时的回头看,征集群众金点子,完善措施和办法,拓展平台和载体,汲取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的力量,一起找问题、补短板,一起绘出基层治理同心圆,绘好美好生活新蓝图。(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