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挝留学生吉姆身着传统服饰,在 C9521 次中老铁路列车上用中文向旅客问好时,这条钢铁丝路便不再只是运输通道 —— 它是跨国求学的 “摆渡船”,是文化交融的 “会客厅”,更是中老两国民心相通的 “连心桥”。中国新闻网记录的这些鲜活故事,恰恰印证了中老铁路 “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的深层内涵,让 “一带一路” 倡议的人文底色愈发鲜明。
速度,重塑的是跨国求学的 “可能性”。曾几何时,从老挝到中国留学是 “稀罕事” 更是 “难事”,长途汽车的颠簸、高昂机票的压力,让许多老挝青年的求学梦望而却步。而中老铁路通车后,10 小时从万象直达昆明的便捷,将 “天堑” 变为 “通途”。数据为证:截至 2025 年 9 月,中老铁路累计发送跨境旅客 58 万人次,跨境席位从 250 个扩容至 420 个,客运能力的持续提升,让 “坐着火车去中国读书” 从少数人的幸运,变成越来越多老挝青年的日常选择。留学生迪娜 “全程贴着车窗看风景” 的好奇,王猛聊起 “列车调度” 时眼里的光芒,正是这条铁路赋予青年梦想的加速度 —— 它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打破了发展机遇的壁垒,让先进知识与技术的获取,变得触手可及。
温度,传递的是民心相通的 “真情怀”。中老铁路的价值,远不止于 “快”,更在于 “暖”。列车上的中老双语广播、热乎的餐食,化解了留学生初来乍到的陌生感;中国朋友为李雪欣取的 “雪欣” 之名、地铁里陌生人伸出的援手,让文化差异变成了温暖的纽带。这些细节里藏着的 “温度”,比钢铁轨道更能拉近人心。吉姆憧憬成为列车乘务员,迪娜立志学成后回国促进两国交流,王猛渴望用铁路技术助力家乡发展 —— 留学生们 “乘着铁路来求学、带着本领返家乡” 的选择,正是对这份 “温度” 的最好回应。他们不仅是铁路的受益者,更成了中老友谊的传播者,让文化交融从列车车厢延伸到两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更深层看,中老铁路承载的求学梦,实则是 “一带一路” 倡议 “共商共建共享” 理念的微观缩影。铁路开通后,中国游客赴老旅游、中国企业赴老投资,为老挝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老挝的热带水果借铁路走进中国家庭,琅勃拉邦的古寺、万荣的溶洞吸引全球游客打卡 —— 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双向涌动,让 “互利共赢” 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每个普通人能触摸到的生活改变。正如《坐上动车去老挝》的歌声飘出车窗,中老铁路连接的不仅是山水,更是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如今,这条钢铁丝路仍在不断书写新的故事。或许未来,会有更多老挝青年乘着列车来华深造,带着中国的技术与经验回到家乡,成为中老合作的 “民间使者”。而中老铁路的 “速度” 与 “温度”,也将继续为 “一带一路” 建设注入鲜活动力,证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终极意义,永远是人的联结、心的相通。(金羊网 文/鲁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