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敏
西贝预制菜争论的余波似乎有跑偏的风向。
据媒体报道,大批餐饮店直接开启后厨现炒直播,厨师颠勺,切菜下锅,一目了然。短视频平台上,一家自助快餐店外,醒目亮眼的“拒绝预制菜”标语高悬,透明厨房里,厨师持铁锅在猛火上颠勺翻炒。视频单日点击量突破百万,评论区是网民的一片叫好声。
“后厨锅气”已然成了新的流量爆点。如果我们说这是贾国龙对餐饮同行的另类帮扶,以他的性格,估计要吐血十升,饮恨无穷。
餐馆藉热点事件进行相应的营销,这可以理解,生活不易创业维艰。能靠热气腾腾的现炒现卖赢得口碑留住顾客,这当然称得上是诚实劳动,无可厚非。
但是,拒绝预制菜不应当是这场争论的诉求,无论是对于当事人还是消费者或是整个餐饮行业,这都不是好事。即便是罗永浩本人,他最初的表达也非常清晰,他说不反对预制菜,吐槽西贝的目的在于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也许对于罗永浩来说,这只是一种话术,背后有多少和贾国龙意气之争的成分,人们不得而知。但哪怕只是一种话术,它也是必要的。罗永浩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设置了一道安全屏障,这是他作为一个老江湖的聪明之处。
高质量发展预制菜产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型、激发消费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呼吁强化监管、推动规范,这正当而必要,但大张旗鼓宣扬“拒绝预制菜”无疑是不智的。罗永浩看上去一点就着,其实始终保持着必要的边界和分寸。
饮食文化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有人就喜欢现炒热菜,有餐馆以自己“后厨那股子锅气”为傲,这都很正常,都是一种自由选择。但是,在餐饮业营销中,终究不宜进行排他性宣传。
在西贝风波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不同应对。比如绿茶餐厅一些门店悄悄撤下了“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招牌广告,而海底捞菜单则标注上“部分预加工”的字眼。两种操作看似背道而驰,其指向其实高度一致,那就是对消费者做到诚实、透明。
推动企业主动追求诚实、透明,我以为这是这场争论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不是什么“拒绝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