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芯势力”助力“新势力”, 高质量发展之路粤来粤宽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发表时间:2025-09-19 12:55
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2025-09-19
从补链强基到政策赋能,再到生态协同,广州的“强芯”之路清晰而坚定。

从芯原微电子落户白云,到粤芯半导体启动IPO,再到芯粤能碳化硅工艺平台交付,今年以来广州“芯闻”不断。在芯片国产替代的关键窗口期,作为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先导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布局”。这场“强芯”行动,不仅为广州产业升级注入动力,更让城市发展之路“粤”来“粤”宽,彰显出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核心承载区的决心。

补链强基:攻克关键环节,筑牢产业根基。半导体产业链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制约整体发展。广州深谙此理,从产业链关键“拼图”入手,精准“补链”,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半导体IP”是核心原材料,广州通过引入国内半导体IP龙头企业芯原股份,设立全资子公司芯原广州,直接补上了这一关键环节。未来,芯原广州将凭借技术优势,推动广州集成电路在汽车、人工智能领域提质升级,还能提升本土晶圆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联动。

研发是芯片产业的“生命线”,广州企业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更让“补链”成效加速显现。芯粤能坚持高研发投入,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碳化硅沟槽MOSFET工艺平台,填补了国内沟槽商业化空白,缩小了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成功打入多家汽车企业供应链。这种“补关键环节+强研发能力”的模式,让广州半导体产业不再受制于“卡脖子”问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赋能:资金引导+布局优化,激活产业活力。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东风”,广州通过政策扶持与科学布局,为半导体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政策层面,广州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纳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先导产业”,从创新能力、生态培育等多维度出台支持措施;在资金层面,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与500亿元的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累计投资半导体项目超140个,金额近100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

政策红利下,广州半导体产业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2025年1-7月,广州集成电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2.3%,集成电路圆片和模拟芯片产量分别增长53.9%和18.9%,亮眼数据印证了政策赋能的实效。同时,广州还构建了“一核两极多点”的产业布局:黄埔作为核心,集聚了全市近九成的集成电路企业,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南沙“芯片一条街”与增城智能传感器项目多点发力,让产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激活了产业整体活力。

生态协同:串珠成链,推动“芯”“新”联动。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生态协同能力上。广州通过整合企业资源,推动产业链“串珠成链”,实现“芯势力”与城市“新势力”产业的深度联动。在制造环节,增芯科技建成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生产线,预计年内实现月产能2万片;在设备环节,中微公司华南总部落地,将拓展至智能玻璃、板级封装等新兴领域;在应用环节,晶科电子凭借自主核心技术,为吉利、广汽等车企提供车规级LED器件,其“双色光源”产品还能满足自动驾驶需求。

从设计、制造、设备到应用,粤芯、芯粤能、晶科电子等企业各展所长,在“一核两极”布局中协同发展,构建起完整的集成电路生态。这种生态协同,让“芯势力”不仅自身壮大,更能赋能汽车、新能源等“新势力”产业,形成“以芯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推动广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让城市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从补链强基到政策赋能,再到生态协同,广州的“强芯”之路清晰而坚定。随着“芯势力”不断壮大,其与城市“新势力”产业的联动将更加紧密,不仅能助力广州在芯片国产替代浪潮中抢占先机,更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让“第三极”的蓝图逐步变为现实。(金羊网 文/郭元鹏)

编辑:王智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