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以数智化手段激活湾区高校非遗传承的创新活力

来源:金羊网 作者:刘宁;刘颖悟 发表时间:2025-09-18 07:47
金羊网  作者:刘宁;刘颖悟  2025-09-18
健全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开展传承人群学历教育,加强高校、传承人、非遗代表性项目所在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均指出,要加大对非遗“青年传承人”的培育。《“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鼓励院校将该计划纳入常态化工作,健全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开展传承人群学历教育,加强高校、传承人、非遗代表性项目所在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数智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支持。非遗通过视觉(如年画)、听觉(如戏剧)、触觉(如陶艺)等表现形式,注解着具有强烈在地性特征的文化基因,但也存在传承步伐缓慢、传播规模有限等问题。所以,要真正实现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承,则须深入探索二者的融合机制。

多元的非遗形态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别具一格的人文风貌,包括但不限于广府、香港、澳门、客家、潮汕、雷州等地区,每个区域均有丰饶而独特的非遗资源。面对时代浪潮与区位资源,湾区高校若想在探寻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路径中取得系统性突破,应重点着力以下三方面。

理论应用与机制创新

探索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理论应用途径,寻找数字创意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融合方式,通过数智技术为非遗“赋形-赋意-赋权”,实现对非遗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递进式重塑。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广师大”)美术学院同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连南瑶族博物馆、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等单位开展潮州手拉壶、广彩、瑶绣、澳门传统建筑等区域特色专项研究。在数字孪生理论指导下为非遗“赋形”,为非遗项目创建数字化档案,包括非遗知识图谱、技艺流程影像等内容;基于沉浸式传播理论为非遗“赋意”,尝试将物理空间与信息媒介融合,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令传承人或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制作全过程,并反馈体验数据;依据价值链理论为非遗“赋权”,运用信息溯源技术记录非遗作品的作者、创作过程、材料、背景等信息,完善文化叙事。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把握传承人、受众等非遗传承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方式的转变,重构更具活力的传承生态。以高校产学研项目、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链接“教、研、创、产”多方资源,贯通校内外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近年来,广师大文化传承和智汇设计创新团队,多次承接企业与校园非遗文创设计项目,并不断将资源链与协同链系统化。在教研机制方面,开发智能教学系统,针对学生原始创意,推送相关的文化内涵与注意事项,避免误用风险;在传播机制方面,举办传承人线上讲座、沉浸式展览等活动,敞开高校非遗传播之窗;在转化机制方面,利用先进理念和技术将非遗技艺提炼、再造,通过IP打造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综合以上机制,推动高校从非遗传承的“旁观记录者”和“偶尔参与者”向“创新策源地”转变。

育人模式探索

一是院校与师生协力探索传统技艺、前沿科技、产业设备的融合方法,开发非遗“活态传承”的课程体系。坚持艺术与科学共生,既设立非遗知识、品牌建设、产权营销等理论课程“经线”,又设立非遗工艺、设计方法、数智技术等实践课程“纬线”,搭建实体加虚拟的混合式课程网络。将课程群纳入到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之中,并根据实施情况动态调整课程比例与难易程度;出版配套理论专著、实践教材,并置备配套的非遗工具与数智设备。通过以“数智文创”项目为导向的科研教学活动和以非遗工艺为主题的师徒传授活动,驱动多边育人,也通过非遗传承基地、企业实践基地等平台,锻炼与展示学生的创新研发能力。

二是探索多维共建共享师资库,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层次要求。聘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职业艺术家担任产业教师,解决师资队伍的多类型需求;落实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邀请掌握非遗技艺并洞悉文创市场的产业专家加入教学、研创、培训、科普等工作;鼓励专任教师联合其他师资力量共同申报课题,同创特色课程,指导学生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非遗文创展赛。例如,近年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多届“非遗新造物”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湾区多所高校的艺术类师生踊跃参与并屡获佳绩。

专业群建设与社会服务

探索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承,高校需整合多学科力量并作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例如,高校艺术学院可立足艺术学科核心价值,构建艺术教学、科学研究与产业转化的闭环体系:引导设计专业学生围绕非遗开展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与专利申请,并推动成果转化;引导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专业学生运用数智技术参与创作、研究,培养非遗传统工艺数智化人才及数智文创理论研究人才。通过理论实践多维平台,强化非遗传承相关专业在艺术展示、文化传播及经济促进等方面的功能,提升艺术专业群整体建设水平。

进一步扩大高校非遗传承的社会效应,推动非遗技艺服务社会美育事业。借助非遗大师工作坊、科普基地、传承基地、培训基地、艺术馆等服务空间,研发产品并打造品牌;推动非遗技艺的社会化普及,服务校园文化建设,面向高校专业师生、义务教育阶段少年儿童及社区成人开展非遗科普活动。例如,广师大多次开展蓝染、广绣等体验活动,举办非遗科普科技周活动,并完成《我是小小传统工艺传人(小学版)》《领略非遗魅力·感悟匠心精神(初中版)》《对话非遗工艺·感悟匠心精神(高中版)》等课程。(金羊网 文/刘宁 刘颖悟)

作者简介:刘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香港教育大学博士生;刘颖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二级教授、澳门城市大学博导

注: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项目“文化传承与智汇设计创新团队”(2024WCXTD029)阶段性成果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