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于9月16日至10月16日在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联动举行,活动包含超100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150余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艺术讲堂。
当《雄狮少年》以醒狮文化叩响岭南想象,《白蛇传・情》用电影让粤剧破圈,粤港澳艺术家在交响乐中探讨城市共生——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艺术讲堂,正以多元实践诠释核心命题:艺术是激活大湾区文化融合的内生动力,通过唤醒根脉认同、搭建交流平台、塑造时代标识,推动区域文化从共识走向共生。
根脉共鸣,艺术唤醒文化认同的基因密码。艺术创作需扎根地域文化土壤,这一理念在《雄狮少年》《咏春》等作品中得到生动印证。《雄狮少年》深挖千年醒狮文化,将岭南风土人情融入艺术表达;《咏春》以武术元素为纽带,让传统文化通过肢体语言实现跨地域对话。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大湾区文化发展典范”,正因它们都通过艺术对文化根脉的敬畏,让粤港澳三地观众在审美体验中找到“同根同源”的情感共鸣。这种认同的唤醒,更体现在艺术对城市精神的具象化塑造中。艺术常以灵动手法解构城市:舞蹈呈现海底隧道等“硬件”,兼顾人群构成的“软件”;交响乐依托经济稳定发展,既是跨文化语言,也是城市间交流的载体。当广交、港乐的乐声呼应,粤剧、潮剧的声腔交织,艺术便让“多元一体”从概念变为可感的体验。
共生共荣,艺术搭建文化交流的立体平台。区域文化繁荣离不开城市互动,单一城市实践难成气候,唯有打破壁垒、整合资源,方能构建活力生态。在交响乐主题交流中,音乐类高校兼顾人才培养与区域服务,古典音乐领域坚守“演奏与曲目品质”,同时探索跨界合作,形成创作传播闭环。艺术交流还需平衡观众需求与艺术初心:既对接审美偏好,也守好品质底线,避免商业化消解本质。戏曲领域的共生更鲜活。从“让传统IP焕发现代美感”的创作路径,到用电影语言重构戏曲叙事的实践(如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越剧《我的大观园》),戏曲艺术正通过跨形式融合实现破圈。而耗时八年联合粤港澳三地力量编撰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540万字、15000多个视频的体量系统梳理粤剧表演体系,更以学术共建的方式,为区域文化交流奠定了专业根基。当多剧种艺术家围绕“当代戏曲发展”展开探讨,艺术讲堂已不仅是观点碰撞的场所,更成为文化资源共享、创作理念互通的共生平台。
标识重塑,艺术赋能文化创新的时代表达。大湾区文化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以艺术塑造区域新标识。这需要平衡传统与创新:一方面用数字化、体系化保存精髓,传承方言、音乐核心特质;另一方面突破范式,如用电影逻辑呈现戏曲,让传统走出“舒适圈”。交响乐领域的创新实践,同样为区域文化新标识的塑造提供了思路。艺术演绎应追求“每次呈现皆有新意”,避免机械重复;艺术节展需秉持“引领先锋前沿”的理念,以创新为核心进行节目策划与创作;而在受众拓展层面,既要通过多元形式吸引新观众,也要通过优质作品引导公众审美提升,避免一味迎合而降低艺术品质。此外,跨界合作作为艺术创新的重要路径,能打破不同艺术门类的边界,比如钢琴演奏者尝试跨领域创作、交响乐团与其他艺术形式联动,这些实践让交响乐从“高雅艺术殿堂”走入城市文化生活,成为兼具专业性与大众亲和力的文化符号,丰富了大湾区文化新标识的内涵。
从巡演70城、震撼30万观众的《四世同堂》,到三大讲堂的理念碰撞,大湾区正以艺术为媒介推动文化共生。这里,传统是创新源泉,差异是多元底色。当艺术扎根历史与生活,其唤醒的认同、搭建的平台、塑造的标识,终将凝聚成发展力量,让“同根同源、多元一体”从舞台走向生活,照亮大湾区未来。(金羊网 文/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