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沉淀与升华,蕴藏修身立德、治国安邦的深邃智慧,与新时代党性修养的价值内核高度契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性修养,既是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必然选择。
以“修身为本”立根
锚定党性修养逻辑起点
古人讲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百行以德为首”等,指的都是做人与做官、修身和立德的道理。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中华文明历来将个体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构建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阐明个体道德的完善是公共治理的前提。
中国人历来强调“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这跟党性修养“从自我改造起步”的内在逻辑高度契合。对党员干部而言,践行“慎独慎微”是“修身为本”理念的核心体现。《礼记・中庸》强调:“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对自我约束的重视,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的要求一致。
面对权力诱惑与考验,党员干部须常怀“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的警觉,从思想源头筑牢防线,使“慎独慎微”成为日常修养习惯,秉持“克己”之心守牢纪律底线,方能在复杂考验中保持政治本色,让“修身为本”的传统智慧成为党性修养的定盘星。
以“知行合一”铸魂
激活党性修养实践动能
中华传统文化反对坐而论道、崇尚身体力行,其“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为党员干部将党性修养转化为担当行动提供了深厚文化指引。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儒家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皆揭示了真知源于实践、信念成于笃行的真理。这一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要求高度契合。
“知行合一,贵在行动”,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之“知”,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与党的宗旨的深刻认同,其“行”则体现在对岗位履职尽责、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服务群众的主动作为。
在乡村振兴田间、科创前沿、防疫防汛等场景中,党员干部以解民忧、破壁垒、勇冲锋的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报国担当”的信念,这些实践正是“知行合一”传统智慧的当代转化。党性修养绝非“闭门造车”,要力戒形式主义、躬行深入一线、破解发展难题。唯有如此,方能从“思想自觉”升华为“行动自觉”,铸就经得起考验的政治品格,使“知行合一”的传统智慧真正转化为党性修养的动力源。
以“民本情怀”立心
夯实党性修养价值根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永恒价值的精神瑰宝之一。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确立了以民为本的价值排序,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一致,共同回应了党性修养之“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写照。这种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这里得到升华与超越,发展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练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认识。加强党性修养,本质上是要筑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根基,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新时代党性修养实践中,传统“民本”智慧体现为党员干部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关切。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看病负担,到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再到优化政务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每项举措都是“民本”思想的实践,也是党性修养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一要求与“民本”传统一脉相承,让党员干部在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中校准价值坐标,避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确保党性修养围绕“人民满意”这一根本标准展开。唯有以“民本”之心践行宗旨,才能在权力行使中坚守初心,让“民本情怀”成为党性修养的压舱石。
以“自省自励”塑形
完善党性修养提升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自省自励”,为党员干部持续提升党性修养提供了有效方法。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论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思想与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相契合,都是通过自我审视、自我改进实现修养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与传统自省智慧一脉相承。对党员干部而言,“自省”需对照党章党规与先进典型,检视自身在理想信念、宗旨践行、纪律遵守、担当作为上的差距,通过常态化自省纠偏,防微杜渐。
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对传统自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既“照镜子、正衣冠”直面问题,也“红红脸、出出汗”接受批评,在“自省”和“他省”的结合中提升修养,避免盲目自满,推动党性修养动态提升。传统文化中“见贤思齐”的追求为党性修养提供了指引,无数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为党员干部涵养党性提供了鲜活参照。党员干部应以先进为镜,在“自励”中对标更高标准,让“自省自励”的传统智慧成为党性修养的推进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党性修养,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守正”重在传承精华,须准确把握“修身立德”“知行合一”“民本情怀”等精神内核;“创新”旨在焕发活力,应不断丰富现代表达形式,将传统修身理念融入党员日常监督管理,并结合家风建设涵养清朗党风。党性修养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筑牢信仰根基、彰显思想深度,更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汲取智慧养分、沉淀文化厚度。唯有在“守正”中明道,在“创新”中赋能,才能锤炼出更加坚定纯洁的政治品格,为民族复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底气与政治力量。(金羊网 文/万蕊嘉)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四类研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环境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与广东实践研究”(GD22ZDZXY0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