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建。这条绵延2681公里的“电力天路”,不仅以“世界之最”吸引全球目光,更藏着贯通东西、赋能全国的深层战略价值——它是突破技术极限的超级工程,是激活区域协同的经济动脉,更是推动全国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纽带,诠释着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国智慧”。
技术破壁,刷新世界级工程的“中国标准”。藏粤直流工程的“世界级”,是规模、环境、技术的全方位突破。规模上,其额定容量达1000万千瓦,为全球输电能力最强的柔性直流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输送超43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环境上,它是我国首个跨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的特高压工程,全线近90%为山地、30%为高山大岭,还需穿越197公里超高海拔区、高寒冻土与37公里无人区,地理挑战世所罕见。面对双重“无人区”,工程以技术创新破局。针对运维难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数字与实体工程同步设计、建设、移交”,全面推广“机器代人”,破解高海拔少人区运维困境;核心技术上,科研团队借助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对IGBT器件开展大气中子加速辐照试验,模拟西藏高海拔环境的运行状态,为换流阀设计提供关键支撑。
区域协同,从“西电东送”到“双向共赢”的升级。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的“逆向分布”,让“西电东送”成为区域合作常态,但藏粤直流工程实现了资源、市场、发展的深度耦合,重塑协同范式。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工程是“绿色动力源”。作为我国用电需求最大的区域之一,每年新增的43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可将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提升3.8个百分点,为广州、深圳各增加500万千瓦供电能力。“9毫秒闪送”的绿电,能为芯片制造、数据中心等产业提供稳定保障,助力大湾区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双赢。对西藏而言,工程是“金色发展脉”。西藏清洁能源丰富却面临“开发难、输送难”,工程不仅为资源找到“出口”,更带动经济民生:总投资约532亿元,配套“水风光一体化”电源基地投资超1500亿元,高峰期可带动10万余人直接就业。这让西藏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守着资源盼发展”变为“靠着资源促振兴”,跳出传统“输血式”合作,走向“造血式”共赢,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本。
全国赋能,为“双碳”目标筑牢绿色根基。藏粤直流工程的价值超越“跨省输电”,是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柱,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碳减排层面,每年43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可替代标煤12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00万吨,既为大湾区降低化石能源依赖,也为全国碳减排贡献“绿色增量”,成为能源消费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加速器”。生态保护层面,工程贯穿“生态优先”理念:线路规划避开生态敏感区,施工中“机器代人”减少高原生态扰动,实现“建设与保护”双赢。这一模式为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推进重大能源工程提供范本,也为全球高海拔、生态敏感区能源开发贡献中国方案。产业创新层面,工程带动上下游协同突破:自主研发的±800千伏柔性直流技术、核心器件试验突破、数字孪生与“机器代人”应用,不仅巩固我国特高压输电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更推动装备制造、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为能源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
2681公里的“电力天路”,一头连世界屋脊的绿色资源,一头连世界级湾区的发展需求,更承载我国能源转型与区域协同的战略蓝图。藏粤直流工程的建设,是技术突破的“中国实践”,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它以钢铁之躯架起绿色桥梁,以创新之力破解发展难题,为新时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写下“大国担当”的生动注脚。
(金羊网文/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