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交响声里的湾区画卷,用音乐奏响融合发展新乐章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发表时间:2025-09-17 11:52
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2025-09-17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敢为人先”,到如今的“融合发展”,大湾区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滋养。

16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及开幕演出《湾区华章》主题交响音乐会在广州大剧院盛大举行。《湾区畅想》《珠江惊雷》《赛龙夺锦》《白云晚望》等7部原创交响乐上演,以音乐形式展现了大湾区的文化底蕴、时代新貌以及家国情怀。

当《湾区畅想》的激昂旋律在广州大剧院响起,当《赛龙夺锦》的岭南韵味与交响乐团的恢弘音色交织,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以一场《湾区华章》主题交响音乐会,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用音符勾勒的湾区全景图。这场由三地联合主办的文化盛会,不仅以音乐为笔描绘大湾区的壮丽景象,更以艺术为桥,夯实着三地民心相通的根基,奏响了粤港澳深度融合的时代强音。

音乐是最无界的语言,也是诠释湾区特质的最佳载体。开幕式演出精选的7部原创交响乐,堪称用旋律书写的“湾区史诗”。《珠江惊雷》回溯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两岸的澎湃活力,让听众在节奏起伏中触摸时代脉搏;《白云晚望》以悠扬曲调勾勒广州白云山下的烟火温情,尽显岭南大地的人文底蕴;《赛龙夺锦》则将广东传统音乐元素融入交响乐框架,龙舟竞渡的激昂场景仿佛跃然耳畔。7位作曲家跨越年龄与创作风格的差异,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以岭南特色音乐语汇为内核,既展现出湾区音乐创作的代际传承,更印证了“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正是这份共通的文化记忆,让交响乐成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情感纽带,让“湾区一家亲”的共识在旋律中自然流淌。

如果说原创交响乐是“向内看”的文化表达,那么艺术节引入的全球精品剧目,则是湾区“向外望”的开放姿态。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带来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万尼亚舅舅》,让深圳观众在家门口领略世界级话剧的魅力;马修·伯恩版芭蕾舞剧《天鹅湖》时隔6年再临广州,以创新编排点燃观众热情;希腊国家歌剧院首次访湾献演《茶花女》,为湾区艺术市场注入多元活力。这些高水平演出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大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凸显了湾区作为“文化枢纽”的定位——它既扎根岭南文化沃土,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艺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搭建起双向奔赴的桥梁。当香港戏剧界大咖司徒慧焯、表演艺术家张国立为一场俄罗斯话剧专程赴深,当澳门“晓角话剧研进社”的《二月廿九》在艺术节舞台绽放光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碰撞,更是湾区城市打破地域界限、共享文化资源的生动实践。

文化艺术节的价值,远不止于呈现一场场精彩演出,更在于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大湾区从“地理相连”走向“心灵相通”。超100场精品演出、19场艺术展览、150余场公益演出覆盖湾区11城,“艺汇湾区”“艺美生活”等板块将艺术送到民众身边,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湾区人都能参与其中;“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现象成为常态,意味着文化消费正打破城市壁垒,推动人流、信息流、文化流在湾区内自由流动。从广州的粤剧经典到香港的现代话剧,从澳门的中西合璧艺术到湾区各地的民俗展演,文化艺术节就像一个“文化磁场”,将三地民众的情感与认同紧紧凝聚在一起。这种以文化融合促进社会融合的路径,正是大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经济的协同发展需要文化的凝聚力作支撑,而艺术的共鸣,则能让大湾区发展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敢为人先”,到如今的“融合发展”,大湾区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滋养。当音乐成为展现湾区壮丽景象的载体,当艺术节成为推动三地融合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会是经济繁荣的创新高地,更会是文化璀璨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世界对话,三地民众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续写着属于湾区的崭新篇章。

(金羊网文/郭元鹏)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