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网红面包店丢弃当日未售完面包一事,在网络引发广泛讨论。一边是店家坚持“新鲜至上”的品牌理念,一边是公众对食物浪费的痛心不已。双方各执一词,是否存在一个更妥善的解决方案?
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未售出的面包完全可以打折处理或免费赠送,何必采取直接丢弃这种看似最“不近人情”的方式?毕竟,“珍惜粮食”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任何商业理念在“浪费可耻”的道德判断面前,似乎都难以站稳脚跟。该网红店的做法因此引发众怒,并不令人意外。
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面包店为兼顾新鲜与环保,会选择在特定时段对剩余食品进行阶梯式降价销售。如果商家不愿打折,另一种思路便是公益捐赠——将多出的面包送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为什么这家店不愿走这条路?有业内人士点明关键:捐赠行为背后涉及管理、储存、分发等一系列成本,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食品安全责任风险。一旦发生问题,商家容易陷入纠纷,因此往往选择“宁可扔掉,也不冒险”。
理解了这一层,公众或能对面包店的谨慎做法多一分体谅。而找到症结,便有望对症施策。例如,可由社区或相关机构牵头,在商家与有需要的人群之间建立一条高效而可靠的食品流转通道,让这些面包既可补充长者食堂的餐食,也能帮扶困难家庭。要实现这一点,社区需首先回应商家对“好事变坏事”的隐忧——通过签订免责协议、提高分发效率、给予正面激励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的后顾之忧。对注重品牌声誉的面包店来说,既做了公益、又赢得口碑,这难道不比白白浪费、还遭舆论批评的结果好得多?
一家小小面包店所引发的争议,也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所面临的新课题。事实上,如今不少社区已在积极探索食品捐赠、资源对接的有效路径。我们期待,未来通过更灵活的机制设计和更紧密的社会协作,能进一步打通余量食品的公益通道,让商家安心公益、让资源物尽其用、让温暖得以传递——这不仅需要基层单位的创新,更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支持与努力。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 |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