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 暖“民生”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邱会媛 发表时间:2025-09-16 16:30
金羊评论  作者:邱会媛  2025-09-16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如同一份路线清晰的“行动指南”,为新征程上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份《意见》的出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落实到位”的使命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政策温度直抵民心,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答卷。

精准锚定需求,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让民生工作植根于最现实的土壤。民生工作的首要前提,是知道民之所盼、民之所忧。若不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任何投入都可能沦为“空中楼阁”。过去,我们习惯于“问题出现-着手解决”的被动响应模式,虽能救急,却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民生福祉的层次。《意见》所倡导的,是一种“主动预见”的工作方法革新。它要求广大干部必须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摒弃“盆景式”调研和“纸面式”问政,真正“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到矛盾最突出的一线去,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那些报告里听不到、表格上看不见的“原声带”。与此同时,更要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民情“雷达”系统,实现对共性需求与个性化诉求的精准捕捉与科学分析。唯有如此,才能使每一项民生决策、每一分公共投入都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从源头上确保我们的工作与群众的期盼同频共振。

务实破解难题,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让政策效能体现在最关键的堵点。摸清情况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民生问题千差万别,旧有的“一刀切”和“大水漫灌”模式往往药不对症、效不及里。《意见》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和“闭环管理”,其核心要义在于“精准”与“务实”。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建立从问题识别到督办销号的全程责任链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硬骨头”实行挂牌督办、限时办结,以“回应一个、解决一个、销号一个”的坚决态度,重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必须推动政策从“普惠”走向“特惠”,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无论是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还是通过跨部门协同联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其目标都是一致的,推动民生政策像“精准滴灌”一样,直抵问题根源,疏通政策堵点,用务实管用的硬招实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筑牢长远根基,从“碎片化治理”到“系统性保障”,让幸福生活可持续于最稳固的机制。民生工作绝非一时一地的“突击战”,而是一场考验定力与智慧的“持久战”。解决眼前的“急难愁盼”固然重要,但若没有长效机制的支撑,今天的成果可能成为明天的新问题。《意见》的深远意义,在于其着眼于“长远”与“系统”,致力于筑牢民生的制度根基。它警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摒弃“功成在我”的短期思维,强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甘于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要将基层实践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固化下来,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安排,推动民生工作从零散的“碎片化治理”迈向一体的“系统性保障”。最终,要通过不断扎紧织密民生保障制度的笼子,确保惠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因人事更替而改变,不因时光流逝而失效,让每一项民生福祉都建立在坚固的制度磐石之上,行稳致远,温暖一代又一代人。(邱会媛)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