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让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同频共振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邱会媛 发表时间:2025-09-15 16:30
金羊评论  作者:邱会媛  2025-09-15
让人才越干越有劲头,更好地释放人才潜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作出部署。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产业升级、社会转型的新问题,对人工智能算法攻坚、先进智造工艺突破、乡村振兴技术、银发经济服务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面对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要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就需要看到背后的“供需差”。让人才培养不再“滞后”社会需要,不再“脱节”于岗位需求,就需要坚持需求导向,做实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方能制定更精准的人才培养计划,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保持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

精准对接需求,要打破“闭门办学”的惯性。过去,一些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上往往根据传统经验制定,与市场动态、产业趋势脱节,容易导致学生走出校园后,不能与岗位精准衔接,要破解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办学思维,坚持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让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因此,要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把准人才发展方向,深入市场,做实调查研究,了解对人才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坚持“开门办学”,也要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以产教融合、订单人才、共建专业、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项目,方能实现毕业即上岗,确保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即刻使用。

精准提升能力,要避免“千校一面”的误区。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人才的需要也并非单一标准,既要精通技术的“工匠型”人才,也要擅长创新的“科研型”人才,还要善于统筹的“管理型”人才,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足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把准人才的优势特长、成长期盼,为人才制定更清晰的成长计划。打造差异化人才培养路径,不仅能够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也能让人才在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要实现人才能力的全面提升,就要因校制宜,让每一类人才都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人才真正地练就真本领、硬功夫。

精准保障落实,要构建“协同发力”的机制。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院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协同配合。让人才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出色出彩,不仅要让人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要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以高质量人才队伍促进高质量发展。因此,要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要改变单一的以学历、以资历、以论文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要从能力、岗位适配度、贡献、行业认可度等多个方面对人才进行评价,真正地树立重实绩、重实干、重担当的考核评价方式,让人才越干越有劲头,更好地释放人才潜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邱会媛)


编辑:杨浩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