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首次登上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榜首,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
深圳、香港、广州三地以“创新集群”的形式携手登顶,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创新格局中地位的提升,更意味着,在全球创新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由广深港引领的大湾区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版图,开创城市集群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国际专利申请量、科研论文发表量和风险资本交易量,是本次评价创新集群的三项主要指标。在榜单中,尽管从单项数据上来看,“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专利申请量、科研期刊量、风险投资交易量上都不是最突出的,但其组合却能实现“全能冠军”式的协同跃升,这背后彰显的恰恰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大湾区城市群在功能互补、协同发力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由深圳、香港、广州组成的创新集群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系统创新力,三座城市在集群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1+1+1>3”的集群效应。
其中,香港作为科研中心,拥有全球顶尖的大学,是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深圳则凭借强大的民营经济,贡献了集群中绝大部分的专利,坐落在深圳的华为,连续七年专利申请量居于全球企业第一;广州则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在科学论文发表等方面表现突出。要而言之,香港强在国际化、金融与法律服务,深圳强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能力,而广州则强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三座城市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强强联合”,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国际市场”的产业链创新链,实现“合作大于竞争、互补优于重复”的城市发展格局。
在竞争中共生,在协作中共赢。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深港穗三地的连接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高效紧密的合作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从研发资金拨付到科研仪器共享,从科研资源过关到科研人才培养,从河套深港合作区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到广深共建科技创新走廊,再到三地联合设立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国际风投……深港穗三地科研合作不断深化,各类创新资源的流通愈加高效,一个个重大科技平台加速成形。这种城市群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反映了大湾区城市创新路径的深刻转型,也开创出城市集群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深港穗创新集群的登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目前,深港穗创新集群仍面临着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相对不足、一些科技创新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等问题。未来,深港穗创新集群要继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优势,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国际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