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出与返”,倾注“燃灯者”的教育热忱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9-08 17:49
金羊评论  作者:  2025-09-08
“燃灯者”的热忱,从来不是烧得轰轰烈烈,而是暖得细水长流。

张桂梅人民日报撰文:照亮更多大山的孩子(9月7日,人民日报)

“这几年暑期,我们都会带女高的孩子走出华坪,走进军营警营,看看红色电影,也去瞧瞧那些大国重器。”张桂梅在《人民日报》的撰文里,写的都是华坪女高的日常事,没有华丽辞藻,却藏着她对大山女孩的特殊心意——既要让孩子们“走出去”开眼界,心里又悄悄盼着,将来有一天,她们中能有人“返回来”,给家乡添点光。一“出”一“返”这两个简单的举动,装着这位“燃灯校长”在山区教育里泡了二十多年的热忱,也藏着她对农村教育该怎么走、乡村该怎么兴的真实想法。

这份热忱,最先落在“走出去”的硬功夫上。当年要办华坪女高,不是心血来潮——那会儿好多山区女孩初中毕业就没学上了,要么早早嫁人,要么外出打工,张桂梅看着心疼,“高考或许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这话不是空话,校园里的日子是实打实拼出来的:每天早上五点多,天还没亮,老师就陪着学生晨读;晚上近十一点,宿舍灯灭了,办公室还亮着批改作业的灯。有位老师查出重病,怕影响学生备考,硬是瞒着大家,做完手术没歇够恢复期,就裹着厚厚的衣服悄悄回了讲台;还有老师放弃了城里重点学校的offer,带着行李就扎进了华坪,说“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就这么“老师玩命教、学生拼命学”,一届又一届女孩走出了大山,有的考上师范院校,后来成了三尺讲台上的老师;有的穿上军装,英姿飒爽站雪域高原戍边;还有的钻进实验室,搞起了科研。她们“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把“命不好”的标签撕下来,而背后推着她们的,正是张桂梅和老师们那股“不放弃一个孩子”的热忱。

这份热忱,后来又变成“返回来”的软期盼,也是张桂梅大山教育理念进阶。这几年乡村振兴,华坪的变化肉眼可见,水泥路通到了校门口,新的教学楼盖起来了,村里的特色果园、民宿也慢慢火了。张桂梅看在眼里,心里的想法也多了一层:“过去总盼着孩子走出去,现在也希望有人能回来。”她在毕业礼上跟姑娘们说:“别被‘华坪女高学生’的标签困住,想回家乡就回来。”这话真有人听进去了——有个毕业生,大学学了学前教育,毕业后没去大城市,反而回了丽江乡下,开起了幼儿园,说“想让村里的娃也能像华坪女高的姐姐们一样,从小就有盼头”;还有个学农业的姑娘,带着种植技术回了老家,帮乡亲们改良果树品种,去年苹果就卖得很好。这些“返回来”的身影,让张桂梅的“燃放”更有底气。

张桂梅的热忱,从来不是一个人“燃”,而是想让更多人“亮”。她常说“我身后是一群‘灯盏’”,这话没错——除了学校的老师,还有越来越多关注山区教育的人:有人捐钱给学校买图书,有人来当志愿者教孩子们画画,还有企业帮着建了计算机教室。但她也不回避问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路还长着呢”——好多孩子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过,家长不懂怎么引导孩子;有的山区学校师资还是缺,好老师留不住。这些事,她在文章里写出来,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山区教育需要的不只是一时的帮扶,还有长久的关注。

“燃灯者”的热忱,从来不是烧得轰轰烈烈,而是暖得细水长流。张桂梅带孩子“走出去”,是用教育为乡村振兴“育人才”——让大山的孩子有能力看世界、学本领;盼孩子“返回来”,是让成长起来的人才为教育“添活力”——用学识反哺家乡,让更多山里娃能“上好学”。这一来一回间,正是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教育托举乡村振兴的未来,乡村振兴又为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土壤。(杜才云)

编辑:刘嘉文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