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爆火:扎根生活土壤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丽转身

来源:金羊网 作者:吴倩 发表时间:2025-09-02 11:23
金羊网  作者:吴倩  2025-09-02

9月1日,影片《浪浪山小妖怪》票房突破14.5亿。自今年8月上映以来,该影片不仅凭借票房成绩成为暑期档电影的一大亮点,更在社交平台上掀起 “浪浪山”相关话题的刷屏热潮。这部以《西游记》中无名小妖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能精准击中当代青年的心,恰恰在于它以生活为创作底色、用创新激活传统文化以展现文化自信。

文艺创作唯有扎根生活土壤,才能打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浪浪山小妖怪》将镜头对准平凡小人物,打破了传统西游故事的宏大叙事视角,这种贴近普通人的设定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剧情设计上,影片巧妙将职场“人间真实”搬进神话故事,让“浪浪山”成为现实困境的鲜活隐喻。小猪妖拼命用背部鬃毛刷锅反而触怒领导,像极了团队熬夜赶工的计划被上级轻易推翻;公鸡画师反复画了多版画像,最后却选择了最抽象的一版。这其中也藏着温情,猪妈妈给小猪妖塞红薯干,叮嘱它多喝水。打动观众的不只有这些现实写照,还有这些无名小辈走出浪浪山,跳出舒适圈的勇敢,以及他们那场“不问结果、只顾出发”的西行之旅。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这份做自己想做的事、坚守初心的执着,更贴近普通人在现实中为了想要的生活奋力一搏,一步步试错、成长的经历。此前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借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尽青年对抗偏见,追求自我的心声。这也印证了文艺创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生活的创作,作品才能更好地打动人心。

《浪浪山小妖怪》的更深层价值,在于它用青年喜爱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成了一次“创造性转化”。作品基于传统的西游取经之旅,以小人物视角呈现了一场“冒牌取经队”西行之旅,既延续了西游故事的奇幻色彩,又更贴近现实群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引发受众共鸣。水墨画风勾勒的浪浪山,还融入了很多古建筑、雕塑、壁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让动画呈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从《大圣归来》对孙悟空“孤独英雄”的重塑,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哪吒凭借自身努力逆天改命的刻画,再到如今《浪浪山小妖怪》对边缘角色“出走勇气”的挖掘,这些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证明:当传统文化与青年的情感需求、成长追求相结合,就能迸发新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体现。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浪浪山小妖怪》的意义远不止一部 “好看的电影”,更是一次关于“成长与出发”的精神洗礼。当片尾“致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的字幕亮起,它让青年看到平凡人也能在困境中发光发热,鼓励青年勇敢追求梦想,突破自我。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青年需要这样的精神力量。“浪浪山”或许是现实的局限,敢于走出熟悉的环境,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浪浪山小妖怪》的爆火不是偶然,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青年的生存状态,也照见了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发展的破局之道。

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吴倩

指导教师|朱秀凌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