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日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摘下全球百强桂冠的消息,不仅让粤港澳大湾区站上世界创新舞台的中央,更向全球展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强劲韧性。从连续五年稳居第二到如今实现“破冰登顶”,这一跨越背后,是硬实力的厚积薄发、协同力的深度赋能,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生动实践。
三大核心指标,是集群登顶的“硬底气”。创新的价值,终究要靠实打实的数据来印证。此次排名聚焦的三项核心指标——《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新增风险资本交易量,恰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优势长板”。国际专利申请量的领先,意味着这里是全球技术创新的“输出高地”;科学论文发表量的稳定增长,体现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而风险资本交易量的亮眼表现,更说明这里的创新成果能高效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链路——从理论突破到产业落地,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已然成型。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志成所言,该集群“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如今登顶,不过是创新硬实力“水到渠成”的结果。对比“东京-横滨”“圣何塞-旧金山”等传统创新强集群,这份成绩更显珍贵,标志着中国区域创新已从“跟跑追赶”迈入“领跑引领”的新阶段。
粤港澳协同联动,是集群创新的“强引擎”。“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湾区的创新优势,正在于“1+1+1>3”的协同效应。香港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手握顶尖科研机构、国际化人才队伍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为集群提供了“源头创新”的智力支撑;而深圳、广州则凭借大规模的“工程师红利”(正如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所指出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积累”)和成熟的企业创新生态,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与“加速器”。中央政府支持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让两地优势实现“无缝对接”:香港的科研成果能在深圳快速落地量产,内地的产业需求能反向推动香港的科研方向,形成“珠联璧合、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这种协同不仅成就了“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更带动“澳门-珠海”集群连续第二次入围全球百强——大湾区正以“全域协同”的姿态,打破地域壁垒,激活创新的“一池春水”。
国家创新势能,是集群突破的“大背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登顶,从来不是孤立的“区域胜利”,而是中国创新实力整体跃升的“缩影”。数据显示,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以24个数量居首,远超美国的22个、德国的7个——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战略的成果,是“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各地的落地生根。该集群的突破,恰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区域示范”:通过大湾区的先行先试,探索出“制度协同、要素流动、成果共享”的创新路径,为其他区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言人所言,这一排名“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肯定”。而未来,随着大湾区持续推动创科事业发展,必将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动力,为人类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从珠江口的创新实践,到全球舞台的巅峰时刻,“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登顶,是硬实力、协同力、战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证明:中国创新不仅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飞跃;不仅有区域的突破,更有全局的崛起。当大湾区的创新引擎持续轰鸣,中国科技强国的蓝图,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步步变为现实。(金羊网 文/黄宗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