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学第一课”刷屏,有关思政课的讨论“高热”。
习近平主席9月1日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正逢其时、指引方向、彰显中国担当、体现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的胸怀与格局。倘若站上时代山峦、以世界眼光“俯瞰”思政教育,“风景”则必然有所不同。
有人误把思政课当成中国教育的特殊“专利”,实为视野局限。事实上,思政教育的参天之木,勃发于世界教育规律的深厚沃土。众所周知,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特征、意识形态的偏向,与政治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政治属性,是一切国家政党赋予教育的根本属性。“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政治统治、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可以说,开展思政教育是由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的,体现了世界教育的普遍规律。
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相对“松弛”、不存在思政课,实为认知表面。事实上,任何社会都必须扎根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古今中外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以培养适应本国独特政治文化的社会成员为其基本使命。恰如美国学者杜威所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像输电一样,输到每一个人的房间里去,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会有希望。”纵观各国,思政教育可谓一种世界性现象。如一些国家的“公民教育”、“PSHE”(个人、社会、健康与经济教育),均包含政治制度、价值观传递等内容;部分国家开设“公民教育课”“道德教育课”“品格教育课”等,均具有思政教育属性。以“通识教育”为名,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实,其形式更隐蔽、参与更多元,无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世界眼光看思政教育,就是要——
更加清醒自觉。要看到,思政教育并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软任务”而是“硬实力”。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正所谓“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坚定不移以思政教育锻造时代新人,我们就有坚实底气、源源动力。
更加积极主动。要看到,思政教育并非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处在与“世界系统”的相互作用之中。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一问题。
更加开放包容。志同道合是力量、是优势,求同存异是胸怀、是智慧。要看到,开展思政教育是凝聚认同的需要,是文化竞争的需要,亦是文明互鉴的需要。我们要重视世界各国思政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机制、方法的比较研究和借鉴运用,在强化政治敏锐性、鉴别力的前提下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以世界眼光更全局、更深刻、更理性地把握思政教育,就会不气虚、不犹疑、不含糊,从容执着地凝练中国气韵,不断吐故纳新,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