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户外徒步、野外探险等“冒险文化”在年轻群体中逐渐盛行。对于年轻人而言,这是一种新型的解压方式,也是“亲近自然”的回归。的确,行走在山野之间,远离喧嚣与屏幕,能让人暂时摆脱焦虑情绪,获得片刻安宁,然而,接二连三的意外事件却也在不断敲响安全警钟:当一部分人把冒险当作突破常规的方式,藐视安全警示,执意闯入无人区与危险区时,所谓的“解压”往往转瞬即逝,留下的却是无法挽救的生命代价。
年轻人追求的“冒险文化”,并非单纯的亲近自然,而是一种“突破日常生活的无聊”与“逃离被安排的人生”的反叛。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与工作节奏里,年轻人时常被压缩在秩序与规则之中,在高压的现代生活裹挟中丧失“感觉能力”。在多重压力下,年轻人亟需一个出口,补偿内心的困境与焦虑。而冒险所带来的“心跳加速”与“刺激体验”,恰恰能打破这种“日常乏味”,重新激活年轻人的“感觉”功能,短暂麻痹其各种焦虑与压力。可以说,这股“冒险热”,折射出的不是单纯的逐险心理,而是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的一声呐喊。
然而,“冒险文化”的盛行,并不仅仅源自于年轻人内心的反叛冲动,更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在社交媒体的镜头下,“闯入无人区”“野外探险”“极限挑战”被包装成酷、勇气、洒脱的代名词。在这种符号建构中,风险与死亡被有意无意地隐去,只留下令人心动的滤镜效果。年轻人被这种叙事所吸引,其寻找刺激体验的同时,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以冒险来凸显自身的独特和与众不同。于是,冒险逐渐被美化成潮流,成为年轻群体追逐的流行符号。而这种流行符号,却往往需要由冒险者自己以生命来承担。
当“滤镜化”的冒险叙事把风险遮蔽成“酷”之后,危险也在悄然逼近。现实的一次次意外事件已经证明:冒险并非无底线的狂欢,越界往往意味着悲剧。真正的探索精神,不是鲁莽的孤注一掷和把生命当成赌注,而是应该以充分准备、科学装备和尊重自然为前提。与其盲目地追逐冒险,不如认真思考:怎样的冒险才能真正锻炼意志,释放压力;而怎样的风险会令自己处于危险边缘,消耗生命。让理性成为冒险的底色,让规则与边界为热爱兜底,才是对自己生命负责,才配得上“探索”之名。
“冒险文化”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年轻人对突破与自由的渴望,也折射出生命在危险面前的脆弱。我们不该满足于事后的叹息与劝告,而应当提前设防,把冒险纳入有边界的秩序之中。首先,制度应当发挥硬约束作用,让冒险不再是无序闯入。相关部门要对危险地带分级管理,明确划定禁止进入的区域;制定入山报备制度,并完善救援保险制度;严格惩戒违规行为,筑牢制度底线。其次,教育要成为软引导力量。应在校园与社区普及户外安全与急救常识,培养并提升个人的探险能力,让年轻人学会在理性的框架下追求刺激。最后,社交媒体平台也不能袖手旁观。应减少对极限挑战内容的盲目推广,强化高风险视频的内容审核机制,传播科学与规范的探险文化。唯有如此,冒险才能从“赌命游戏”转向“理性探索”,年轻人才能在安全边界内磨练意志、释放压力。
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易晓玲
指导教师|朱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