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透视那张“防蓝光”膜?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绵一评 发表时间:2025-09-01 16:13
金羊评论  作者:绵一评  2025-09-01

手机贴膜竟成了“智商税”?近日,央视一语揭穿了防蓝光手机膜的市场真相:那些被商家吹得天花乱坠的产品,效果却相去甚远,甚至部分压根挡不住蓝光。消费者掏钱包寻求的那点防护心安,原来竟可能是镜花水月。

商家口号何其响亮:“专业护眼”“隔绝有害蓝光”“助你安眠”——一套套精心编织的科技语言,瞄准的正是当下人们对屏幕伤害的深切忧虑。然而央视的专业检测撕开了华丽外衣:市面许多产品,其防蓝光效果与宣传相去甚远,部分甚至形同虚设。这背后不仅是产品性能的缺失,更是营销话术对消费者信任的围猎。

更令人忧虑的是,商家编织了一个双重谎言:一边过度渲染日常电子屏幕蓝光的“巨大危害”,一边兜售着效果存疑的“解决方案”。实际上,目前主流科学界认为,普通人日常接触的设备蓝光强度有限,其危害程度远不及长时间用眼疲劳本身带来的影响。真正的护眼之道在于合理休息与科学用眼习惯,而非依赖一张虚张声势的膜。

当“防蓝光膜”成为一场盛大的营销游戏,不仅是消费者白白交了“智商税”,更深一层,它蛀蚀着市场的诚信基石。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产品,人们越来越陷入“该信什么”的茫然境地。“防蓝光”神话的坍塌,不过是无数个被戳破的消费泡泡中的一个——它揭露了某些商家面对监管相对滞后时的侥幸心态与投机行为:合规成本低于造假成本,真实效果敌不过营销话术。

警惕那些被过度包装的科技概念,它可能是商家制造的焦虑与贩卖的“解药”一体两面。真正的护眼之道,在于让眼睛离开屏幕的多一点时间——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物体20秒。这个朴素方法,远胜于盲目依赖一张膜。

防蓝光膜神话的破灭,不仅是一次消费领域的打假成功,更是一面警示的镜子。它映照出电子时代健康防护的集体焦虑,也映照出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模糊边界。当一种“护眼膜”沦为营销噱头,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金钱,更是对市场规则与人际信任的防线。

防蓝光的膜或许能挡下微末光线,但信任之情,何时才能免于被层层营销遮蔽?(绵一评)

编辑:严哲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