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精神,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数字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也为文化创新与城市更新注入新动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优势作用,让历史文化在数字时代重塑新生。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不仅拥有国际化的开放基因,也有浓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可以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让历史与现实深度融合,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数字化保护
延续历史文脉新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为历史文化留存详细、精准的形态信息,也能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和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文物数字档案库建设。文物数字档案并非简单的 “数字备份”,而是文物保护、传承与活化的 “基础底座”。数字化档案的建设,不仅可以为文物保护提供“安全网”,也能打破文物传播的“时空限制”,更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新动能”,形成数字保护、传播、研究、管理的基础支撑体系。譬如,广州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平台——广州花城红图,借助无人机航拍、照相建模、全景拍摄、虚拟现实等技术,首批集成了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360°全景漫游功能和实景三维模型,建立了规范的革命文物数字化基础档案体系。文物数字档案建设,本质是为文物构建“永不褪色的数字生命”。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不仅能让文物 “活起来”,更能让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 “永续传承”。
提高沉浸式数字展馆水平。数字展馆不仅是文化传播载体,也是文化教育和旅游体验的重要窗口。借助数字技术,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文化服务,让沉睡的文化记忆走进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为旅游体验和公共服务注入新活力。
深化数字化保护技术创新。依托广州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和技术企业,加强数字建模、防潮监控、安全评估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文物环境湿度、温度、震动等因素的实时监控,提前识别潜在病害风险。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探索数字技术对修复工艺的辅助作用,提高修复精度和效率。搭建跨领域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动保护技术的持续创新。
数字化活化
焕发历史街区新活力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融入日常生活,焕发时代活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如永庆坊、上下九等,既承载岭南传统文化,又展现城市开放包容的特质。对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数字化活化,有助于增强文化体验、促进文化消费,让传统街区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焕发商业、文化与社交的新活力,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良性互动。
提升智慧导览与沉浸式体验。建设多语种智慧导览系统,覆盖历史文化街区各主要景点,实现游客自主导览。引入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复原历史场景、民俗风情和传统工艺,丰富游览体验。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线路设计,合理疏导客流,提升游览舒适度。结合节庆活动推出数字互动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街区的热闹与生机,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市民游客共享的城市会客厅。
推动智慧商业与文化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客流监测、商业运营分析和精准营销,提升街区经营效率。推动文创品牌、非遗工坊、主题餐饮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文化消费集群。依托数字支付和线上推广平台,拓展消费渠道。总之,通过智慧商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兼具岭南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文化商业综合体,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文化魅力与经济活力交相辉映的城市新名片。
强化线上线下非遗传播。通过“广州非遗”数字平台,系统整合粤剧、木雕、广彩等非遗项目资源,实现线上展示与互动。在历史文化街区设置非遗体验工作站,结合现场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增强非遗项目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同时,推广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的融合模式,激发年轻群体对非遗的兴趣。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让历史文化街区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参观的景点,而是充满互动与创意的生活空间。
数字化治理
激活文化保护新动能
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科学治理和全民参与。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众多,推动数字化治理,有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提升治理水平和公众参与度,激活文化保护的新动能。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大数据体系。整合覆盖全市文化遗产资源的巡查和修缮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打造“一张图”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实时更新,为监管、保护和修缮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同时,支持多部门协作,增强文化遗产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健全数字化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制定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应用等全流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不同部门、不同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与长期可用。建立数字化成果评估机制,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的质量、成效进行定期评估和动态优化。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纳入城市治理的法治框架,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分工和协作机制,保障数据安全与文化安全。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生动力。
打造市民可参与的数字文化平台。开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小程序,鼓励公众参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上传破损、违规改造等问题,形成全社会监督网络。开放数字资源接口,支持设计师、开发者等利用数据分析市场情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互动应用,促进文化创新。强化公众文化意识教育,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推动全民参与文化保护和传承。
数字赋能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注入了强大动力。“老”文化与“新”科技的相遇,让历史与现代交织,让保护与发展并行。未来,广州将持续深化数字赋能文化保护的实践探索,推动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岭南文化创新高地。(金羊网 文/揭晓 陈洪燕)
作者简介:揭晓,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陈洪燕,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