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人民城市理念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

来源:金羊网 作者:徐伟明 发表时间:2025-08-28 09:11
金羊网  作者:徐伟明  2025-08-28

□徐伟明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新时代的原创性突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从规划引领、服务提质、治理驱动、空间再造四个维度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坚持以人为本

厚植城市规划人民底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这就要求要以人民城市理念来引领城市规划工作,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这表明,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以人为本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一方面,城市规划要聚焦人民群众需求。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性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城市体检”聚焦现实问题,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上下功夫,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融入到城市的系统规划当中。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公众参与,以提升规划的民主性与合理性。例如,广州为改进和完善城市规划方案,曾对全市11区39条行政街200个社区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广大市民对城市规划与更新的意见和期待,为打造高质量城市空间提供重要参考。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度,可以让城市规划方案更贴合人民群众需求,从而有效破解城市更新中的痛点难点。

优化公共服务

提高城市生活宜居质量

公共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存在着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完善、公共空间不足和资金匮乏等问题,因此要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

一是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城市居民动态需求,精准把握城市居民满意度较低的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对存量空间的整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效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结构,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

二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将公众参与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定、监督、调整等环节。同时,针对现存公共服务需求,通过制度创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改进供给方式和方法,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广州市越秀区作为全国首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创建“15分钟优质生活圈”样板,有效激活了现有资源,优化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升了整体服务质量。

三是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以集约高效的配置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另一方面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为城市更新发展提供更多元、更灵活的公共服务支持,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深化公众参与

激活城市治理内在动力

人民城市理念要求城市更新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石,通过保障公众有效参与提升工作效率。城市更新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的核心原则,注重发挥社群机制效能,推动多元主体在互动协商中凝聚共识,最终实现城市更新目标。

一方面,需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推动城市治理全过程开放。城市治理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让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参与到城市治理过程;同时,充分运用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回应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而提升城市更新的公开性与公正性。

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商机制。城市更新不仅需要公众参与,更需要公众的有效参与,就是要确保公众意见能够真正进入到城市治理过程。将公众参与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可切实提升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让规划与实践更贴合城市长远发展需求。例如,广州市海珠区采取“街坊议事厅”民主协商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的平台”表达诉求,并将群众意见纳入到城市改造方案当中,从而有效提升城市更新质量。

注重文化赋能

增强城市空间品质内涵

城市品质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仅直接关联城市生活质量,更表现为城市人文环境,深刻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将城市人文传承与经济、社会效应深度融合,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活力间寻求平衡,不断丰富城市空间的品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要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人民美好生活精神需求深度融合;以“绣花功夫”活化城市文化资源,守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例如,拥有14处历史文化街区、188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226处历史建筑、372处传统风貌建筑、60项各级非遗项目的广州市荔湾区,把岭南文化作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支点,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为契机,全面修复旧城风貌肌理,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发挥永庆坊、泮塘五约等“网红”项目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激活西关历史记忆,打造了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体验的高品质人文城市模式。

作者简介:徐伟明,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注: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2023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政治哲学视域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阐释与话语建构研究”(GD23XZZC1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郑健龙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