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力量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8-21 09:28
金羊评论  作者:  2025-08-21
广州辖区内的红色资源,凝聚了中国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

□曹彦娜 刘伟

广州作为近代以来蜚声国内外的“英雄之城”,是“四史”中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无数革命先辈曾经战斗、奋斗过的地方。其辖区内的红色资源,凝聚了中国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既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品格,也呈现出了丰富的时代价值,蕴含着独特的育人力量。

广州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首先,广州市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坚定政治立场的历史见证。广州市的红色资源展现了我们党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的坚定立场。如,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地点,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又如,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是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担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在地。其间,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员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学员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农民进行革命抗争的坚定立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在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相关的红色资源中都有所体现。广州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见证中国共产党无畏无我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英雄之城”。

其次,广州市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红色资源要在宣传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通过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激发受教育者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广州市的红色资源承载、凝聚了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又时刻激励鼓舞着后来者。如,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为代表的烈士陵园、墓园,承载着中国革命先辈不畏牺牲、为国家和民族舍小我成大义的精神;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为代表的遗址、遗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以广州起义、东江纵队的斗争为代表的历史事件,承载着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伟大爱国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抗争精神。对这些精神的凝练和传承,是赓续羊城红色基因的应有之义。

再次,广州市的红色资源是折射我们党在不同时代使命的革命遗产。广州市的红色资源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是与我们党在每一阶段承担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如,在1921年我们党成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见证了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的过程;黄埔军校旧址,则见证了国共两党正式建立合作、我们党发展自身力量的过程。又如,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见证。

广州红色资源的育人力量

广州的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独特时代价值,使其在育人方面有着鲜明的优势,为构建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相统一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提供了强大力量。

首先,广州市的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先天契合性”。从历史角度看,广州市的红色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涉及的诸多历史事件发生在广州,可以将与这些历史事件相关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如,在学习“国共合作”的内容时,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黄埔军校等相关红色资源融入教学过程,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面临的真实处境,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该历史阶段的任务,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将广州在新时代的发展成果,如大湾区建设、高新技术发展等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鼓舞其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其次,广州市对红色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多元开发,为其育人力量的发挥提供了现实保障。其中,遗迹、遗址等受科学保护的物质类红色资源,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物质素材,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这些真实的历史场景、实物及档案资料,能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从红色资源中凝练的思想内涵与伟大精神,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素材,通过让教学内容与红色精神形成“同频共振”,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勇担大任的时代精神;而面向全体市民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则为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路径与方法;丰富的红色文艺创作成果与红色旅游资源,能让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畅游广州红色景点的过程中,真切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体悟革命人物深厚的爱国爱民情怀,见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建设取得的伟大奇迹。

再次,广州的红色资源与部分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天然的情感共鸣。从地缘角度看,二者有着天然的地域与文化联结。发生在广州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广州的革命踪迹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小学生及部分大学生而言,这些红色资源能带来地缘与文化的双重亲近感,进而拉近他们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的时空及情感距离,让他们更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他们的事业不仅是“卫国”,也是“保家”,是为守护家乡与父老乡亲而战。红色资源的在地性联结,对学生理解思想政治课相关教学内容和价值取向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曹彦娜,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编辑:刘嘉文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