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45载砥砺奋进,“拓荒牛”奏响高质量发展嘹亮“粤”章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军 发表时间:2025-08-27 15:40
金羊评论  作者:李红军  2025-08-27
敢为人先当好“拓荒牛”,独步华夏。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彼时的深圳,只是珠江口东岸一个人口仅33.29万、GDP不足2.7亿元的边陲小镇,狭窄街道旁散落着低矮民房,工业基础近乎空白,与一水之隔、早已跻身国际都市的香港形成天壤之别。

谁也未曾想到,45年后的今天,这座小镇竟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年均18.8%的经济增速,崛起为管理人口超2000万、GDP突破3.68万亿元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世界发展史上书写下“从追赶到领跑”的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鲜活窗口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样本。

敢为人先当好“拓荒牛”,独步华夏。深圳的蝶变,始于敢闯敢试的“拓荒精神”,奏响了建设进行曲的激昂旋律。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依,深圳人凭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打破思想桎梏与体制束缚。1987年,深圳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率先为科技人员“松绑”,催生出华为、腾讯等日后引领行业的企业;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不仅是建筑史上的突破,更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凝聚起全国上下投身改革建设的热情。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深圳以“先行先试”为使命,在土地有偿使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吸引外资等领域率先探索,用一个个“第一”为中国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入驻、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第一次土地拍卖……每一次突破都如同一记鼓点,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乐章奠定坚实基调。

科技赋能,创新引领,成就斐然。 深圳的跨越,源于创新驱动的“转型魄力”,演绎了创新变奏曲的铿锵节奏。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深圳敏锐意识到“拼资源、拼劳动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果断开启从“制造大市”向“创新强市”的转型。从2009年率先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到如今形成“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未来产业布局,深圳始终将创新摆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数据见证实力: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5%,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疆创新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以上市场份额,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成为“隐形冠军”。创新的活力不仅来自企业,更源于城市构建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深圳布局超100家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深圳湾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出台“孔雀计划”“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超300万人,让“来了就是深圳人”从口号变为现实。正是这种“以创新谋未来”的魄力,让深圳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深圳的“蝶变”升华,在于多元协同的“担当格局”,谱写了新时代协奏曲的恢弘篇章。45年发展,深圳早已超越“经济特区”的单一属性,成为兼具经济活力、文化魅力、生态引力的多元都市。在经济领域,深圳不仅自身保持高质量发展,更通过“深汕特别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在文化领域,从“深圳读书月”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到“设计之都”“钢琴之城”的品牌塑造,深圳打破“文化沙漠”的标签,培育出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在生态领域,深圳率先实现“蓝绿空间占比超70%”的城市规划目标,PM2.5浓度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重点城市最低水平,用“公园城市”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协同共进”。更重要的是,深圳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在科技创新“卡脖子”领域主动攻坚,鹏城云脑、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在民生领域,持续加大教育、医疗投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如今的深圳,既是全球投资兴业的热土,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展现大国担当的重要支点。

45载砥砺奋进,深圳交上“蝶变”亮眼答卷。45年栉风沐雨,45年踏浪前行。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深圳的变迁不仅是一组组震撼的经济数据,更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教科书。它证明了“改革是发展的关键一招”,也诠释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的“蝶变故事”仍在继续。未来,这座城市必将以更大的勇气、更实的举措推进改革开放,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的传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更多“深圳经验”,向世界展现中国发展的无限可能。(金羊网 文/李红军)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