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手中的烟,不必“掐”也不能“掐”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段智炜 发表时间:2025-08-27 20:10
金羊评论  作者:段智炜  2025-08-27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每个时代都留下不可复刻的印记。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网红打卡墙引发网络热议。墙上鲁迅先生夹烟沉思的版画被部分游客投诉,认为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场争论看似关于一幅画,实则触及了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理解教育的深层命题。

历史真实性是文化传承的根基。鲁迅先生吸烟的形象有着充分历史依据,不仅是生活常态,更与其创作过程密切相关。他在随笔中直言:“只要一抽烟啊,就有了很多对生活理解跟写作的想法。”中国美术学院李以泰教授1974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鲁迅》,作为经典艺术形象已获得广泛认可。2002年专家评审会选择这一形象时,正是看中其历史真实性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若因当代某种观念就篡改历史真实,无异于削足适履。文物的价值在于真实,历史人物的魅力在于完整。掐灭鲁迅手中的烟,等于掐断历史真实的脉络。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辨别力而非屏蔽现实。投诉者担忧青少年受吸烟形象影响,这种过度保护反而低估了年轻一代的判断力。武汉大学尚重生教授指出:“青少年不会因一幅历史人物画像就改变对吸烟有害的科学认知,尊重历史真实,比刻意修改更为重要。”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提供全面的信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非营造无菌环境。鲁迅自己曾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这句警世之言穿越时空观照现实,完美主义的教育观只会导致知识的贫瘠和思想的僵化。

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包容多元表达。这面景墙作为存在22年的文化地标,已成为鲁迅故里乃至绍兴的文化名片。艺术创作有其特定历史语境和表达需求,当代人应当以历史眼光审慎看待,而非以当下标准简单评判。文化解读最忌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鲁迅作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其形象应当保持丰富性和立体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需要兼顾多方视角,但不应被个别投诉所绑架。绍兴文旅部门的回应,恰恰体现了“既广泛听取意见,又不盲目改变既有文化标识”的原则。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每个时代都留下不可复刻的印记。若执意以今人之尺度量古人之行,以当下之规裁剪历史之实,我们终将失去与历史对话的资格。鲁迅手中的烟,不必“掐”也不能“掐”,因为它承载的正是历史的真实与人格的立体。文化传承,贵在存真;教育之道,重在启思。我们应当相信年轻一代能够在真实的历史语境中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在认识历史复杂性的过程中,继承那些跨越时代仍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那一缕袅袅青烟,升腾的是历史的温度,是文化的深度,更是一个民族敢于面对真实的从容、勇气与自信。(金羊网 文/段智炜)

编辑:吴方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