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开渔季”奏响生态、经济与文化的和谐“粤”章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黄宗跃 发表时间:2025-08-18 15:06
金羊评论  作者:黄宗跃  2025-08-18
广东开渔季的探索,不仅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地方方案”,更向世界展现了东方海洋文明“和谐共生”的深刻智...

8月16日,为期3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广东阳江、中山、湛江、茂名等地举行形式多样的开渔启动仪式。当日12时,开渔令响,包括阳江3400余艘渔船在内的千帆竞发向海逐“鲜”;各地祭海活动、渔灯巡游、沙滩音乐节、万人渔宴等同步上演,吸引八方游客;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97.54万吨,占全国近半。

这一一年一度的海洋盛事,背后是广东自1999年起持续26年的伏季休渔制度坚守。从“禁渔养海”守护生态平衡,到“渔旅融合”激活经济活力,再到“古今交汇”传承海洋文化,开渔季早已超越单纯的渔业生产范畴,成为观察广东海洋治理智慧、经济转型动能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窗口。以下将从生态、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解析这场蓝色盛宴的深层价值。

伏季休渔,为海洋生态系上“安全阀”。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渔业发展的根基所在。自1999年起,广东坚持实施5月1日至8月16日的南海伏季休渔政策,这一制度设计的核心智慧,在于精准把握鱼类繁殖生长的生物规律——在水生生物最需要休养生息的关键期按下“暂停键”,通过科学限制捕捞作业,为海洋生态系统留出自我修复的宝贵窗口。这种“禁渔养海”的治理理念,是从根本上维护海洋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的战略选择,更是避免渔业资源枯竭、保障渔民长远生计的理性之举。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97.54万吨,占全国产量近半。数据背后是休渔政策与养殖产业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伏季休渔的二十年坚守,不仅守护了南海的生物多样性,更筑牢了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石。

渔旅融合,激活海洋经济的“新引擎”。开渔季的价值早已超越传统渔业生产的范畴,演变为撬动全域消费的“黄金IP”,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阳江海陵岛精心筹备13项活动,其中“千年古渔港”主题万人渔宴,以千张餐桌绵延两公里海岸线的恢弘规模,让3000名游客与本地渔民围坐共餐,既释放了“海鲜自由”的消费魅力,又传递了渔乡温情;茂名博贺渔港推出的三天两夜“开渔大戏”,从祭海大典到啤酒音乐节,从咸水渔歌会到海滩派对,形成覆盖多圈层的体验矩阵……广东各地深谙“以渔兴旅、以旅促渔”的融合之道,将开渔仪式与在地文化、旅游体验深度绑定,构建起“渔业+文旅”的立体消费场景。当“为了一条鱼、奔赴一座城”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开渔季便不再仅是渔民的节日,更成为广东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窗口。

古今交融,重塑海洋文化的“认同感”。开渔季的仪式感,承载着千年渔俗的当代传承,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重塑着公众的海洋文化认同。南海渔民延续千年的祭海传统,在阳江闸坡渔港的新高桩码头得以生动呈现——狮舞腾跃、古乐悠扬,敬香献酒间诵读的祭文,不仅是对海洋馈赠的感恩,更是对“取之有度”生态理念的坚守。这种根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在现代节庆形式中焕发新生:中山横门渔港的渔灯巡游点亮夜色,沙滩音乐节奏响活力乐章,传统渔俗与现代娱乐的交融,让海洋文化既保持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时代吸引力。开渔季通过可视化的仪式、沉浸式的体验,让更多人读懂海洋与人类共生的智慧,既守护了渔乡文化的根脉,又拓展了海洋文明的传播边界,使其成为广东向世界递出的一张鲜活文化名片。

从伏季休渔的生态守护,到渔旅融合的经济赋能,再到文化传承的精神滋养,广东开渔季构建起“生态筑基、经济赋能、文化铸魂”的三维发展模式。这场跨越二十余年的实践深刻证明:唯有平衡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才能让蓝色国土持续迸发活力。广东开渔季的探索,不仅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地方方案”,更向世界展现了东方海洋文明“和谐共生”的深刻智慧。(金羊网 文/黄宗跃)

编辑:王智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