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中国速度”,激活中国经济“新脉动”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朱晓彦 发表时间:2025-08-15 15:46
金羊评论  作者:朱晓彦  2025-08-15
铁路投资的亮眼“成绩单”,是我国经济韧性的微观写照,更是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清晰注脚。

8月14日,来自国家铁路局的消息,今年前7个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30亿元,同比增长5.6%,铁路规划建设高效推进。

基建引擎轰鸣,铁路投资领跑经济稳增长。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其建设不仅关乎交通运输效率,更承担着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优化产业布局的复合功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为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注入确定性力量。从青藏高原到东南沿海,从“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到中西部铁路补短板,每一根枕木的铺设都在诠释“有效投资”的深刻内涵。其既是短期稳增长的“压舱石”,更是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当暑期铁路客流持续高位运行,当煤炭等重点物资通过铁路源源不断运往工厂,铁路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正以可见可感的方式呈现。

客货双轮驱动,铁路运输彰显韧性活力。中国铁路的活力,体现在投资端的强劲势头,更在于运营端的精准发力。暑期客运市场的火爆,已然成为居民消费信心回升的生动注脚。眼下,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交织成网,4.55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背后,是铁路部门通过增开列车、优化时刻表、提升服务质量等举措,将出行需求转化为实际运力的成功实践。譬如,煤炭本就是能源安全“压舱石”,其运输量保持稳健增长;集装箱运输的爆发式增长,则折射出外贸结构的优化与多式联运的成熟。“客货并重、供需两旺”的格局,折射出铁路运输已从传统的“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迁,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

区域协调发展,铁路网络重塑经济地理。铁路投资的溢出效应,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铁路密度的提升,有力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打破了资源禀赋的制约:西北的煤炭通过重载铁路运往东南沿海,西南的农产品借助高铁冷链走向全国餐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沿着铁路专线向中西部延伸。“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正在悄然改变中国的经济地理版图。铁路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站城一体化开发、TOD模式推广,让铁路枢纽成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空间。

绿色智能赋能,铁路转型引领可持续发展。在“双碳”目标下,铁路投资的增长更蕴含着绿色转型的深意。相较于公路运输,铁路的单位能耗仅为1/15,碳排放强度仅为1/13。前七月投资的增长,意味着更多电气化铁路、智能调度系统、新能源装卸设备的投入使用,这将进一步巩固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绿色优势。而今,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推动铁路向“智慧化”迈进,从智能客票到无人驾驶,从预测性维护到动态运力调配,科技创新有力提升了运营效率,更重塑着铁路的服务形态与商业模式。这种“硬投资”与“软创新”的结合,为中国铁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铁路投资的亮眼“成绩单”,是我国经济韧性的微观写照,更是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清晰注脚。当铁轨延伸向更远的远方,当列车承载着更多的梦想,中国铁路正以稳健的步伐,书写着交通强国的新篇章。这条由钢铁与智慧铺就的道路上,不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更串联起亿万人民的幸福与希望。(朱晓彦)


编辑:杨浩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