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12届世界运动会的圣火在成都点燃,这场汇聚全球活力的体育盛宴,恰似一列呼啸而来的“超级专列”:先把城市拉进“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轨道,再把人群、文化、消费统统装进这趟高速列车,载着多元文化、创新理念与人文温度,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赛事的丰富性,恰如一张精心编织的体育网络,34个大项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图景。自由式轮滑的“首秀”、自由潜水的“转正”,让新兴运动获得展示平台;龙舟竞渡的鼓点、武术套路的招式,又将传统文化基因注入赛场;无人机竞速的速度与跑酷的技巧,则呼应着年轻群体对潮流运动的热爱。中国代表团321名运动员的阵容更具包容性,50岁的老将与13岁的新秀同场,教师、学生与残疾人运动员并肩,打破了“专业体育”的边界,让“全民参与”的理念落地生根。这种多元共生,恰是体育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办赛理念中的巧思,藏着对“可持续”的深刻理解,27个场馆“能改不建”,器材“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赛后全部留给全民健身和青训,像一张“长期饭票”,而非一次性烟花。而节能灯具的普及、透水混凝土的铺设、碳基魔方回收箱的投放,则让绿色低碳从口号变为实践。这种对资源的珍视、对环境的敬畏,更让绿色成为赛事的底色,与铁路建设中“最小程度干扰自然”的追求异曲同工,为大型赛事的可持续举办提供了范本。
科技与文化的碰撞,让赛事有了更动人的质感。20余款“成都造”智能机器人在场馆间穿梭,提供导览、配送服务,科技的便捷与人性化服务无缝衔接;吉祥物“蓉宝”身上的蜀锦纹路、奖牌上的太阳神鸟纹饰,则让千年蜀文化在赛事中焕发新生。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与“跟着赛事去旅行”的联动,更让体育激情延伸为城市记忆——当游客手持票根打卡熊猫基地、杜甫草堂,赛事流量便成了文旅“留量”,这种转化,藏着城市发展的巧思。
成都世运会的价值,早已超越了胜负本身。它像一列驶向未来的列车,载着对体育本质的回归、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当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在赛场并肩,当科技与传统在成都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运动会,它用开放包容连接世界,以绿色理念守护家园,靠科技文化激活传统,恰似这座城市里日夜奔涌的铁路动脉,将赛事沉淀的精神财富化作延伸的轨道,载着人们对体育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向往,驶向更开阔的未来。(鲁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