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三载答卷擘画“海阔凭鱼粤”新篇章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发表时间:2025-08-06 14:50
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2025-08-06
科创“强引擎”,从协同攻关到平台崛起,激活创新基因。

8月4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白皮书(2022.06-2025.06)》(以下简称《白皮书》)对外发布。该《白皮书》由广东省广州南沙建设发展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制,系统总结过去三年省、市、区三级贯彻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的思路举措以及南沙开发建设的最新成效。

印发《南沙方案》三周年之际,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徐徐展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300亿元,港科大(广州)扎根生长,“梦想”号钻探船入列启航,自动驾驶全域开放、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成型……这些成果不仅标注着南沙开发建设的加速度,更印证了“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战略定位的深远意义。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南沙用三年实践诠释了《南沙方案》何以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科创“强引擎”,从协同攻关到平台崛起,激活创新基因。 创新是南沙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南沙方案》落地的关键抓手。三年来,南沙以“港澳所需、南沙所能”为支点,在科创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19个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让创新资源突破地域壁垒;港科大(广州)的扎根与环校区创新区的建设,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的生态圈。更值得关注的是重大科技平台的“硬核突破”: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为深海探索装上“中国钻头”;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填补了海陆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空白。这些平台不仅是科研高地,更是人才磁场——它们让南沙从“政策洼地”升级为“创新沃土”,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源头活水。正如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形成、400家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所示,科创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让“科技自立自强”在南沙有了具象表达。

产业“新赛道”,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重塑竞争优势。《南沙方案》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效上。南沙的实践印证了“战略定位决定产业方向”的深刻逻辑: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彰显“海洋强国”战略的落地成效;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全域开放“试验场”,让智慧交通从概念变为现实;第三代半导体从设计到封测的全链条生态,打破了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困局。这些产业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单点爆发”,而是《南沙方案》“五大任务”系统布局的结果——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基,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为翼,形成“科技+产业”的双轮驱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沙的产业升级始终紧扣“粤港澳协同”:港澳的科研优势与南沙的制造能力互补,港澳的国际化视野与南沙的政策空间结合,让产业集群既有“技术高度”,又有“开放广度”。2024年2301.3亿元的GDP总量,正是这种协同效应的最佳注脚。

开放“新高地”,从规则衔接到功能跃升,拓展发展新维度。作为“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平台,南沙的开放不仅是政策优惠的“加法”,更是制度型开放的“乘法”。三年来,南沙以“五港联动”为骨架,推动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协同发展,构建起内外循环的“交汇点”:货物在这里通江达海,数据在这里跨境流动,人才在这里自由执业,资本在这里高效配置。这种开放不是“被动接轨”,而是“主动塑造”——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让市场要素流动更顺畅;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中先行先试,为区域协同探路;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将湾区优势转化为国际合作优势。从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4.5%,在复杂外部环境中展现出强劲韧性,正是开放型经济活力的体现。面向2035年,南沙的目标更清晰:不仅要成为“大湾区的南沙”,更要成为“世界的南沙”,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

三载耕耘,《南沙方案》从蓝图变为实景;面向未来,南沙的“海阔凭鱼粤”才刚刚开始。科创筑基、产业赋能、开放拓界,这三个维度的突破,不仅诠释了南沙的发展密码,更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南沙经验”。当“五大任务”持续深化,当“五港联动”释放更大效能,南沙必将在“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金羊网 文/郭元鹏)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