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映初心:中央八项规定的作风传承与时代淬炼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刘霞 发表时间:2025-08-04 15:40
金羊评论  作者:刘霞  2025-08-04
中央八项规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的关键一招。

从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的宏大视野审视,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党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传承,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央八项规定是百年党史优良作风的赓续与升华,是映照党的初心的时代明镜,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的关键一招。中央八项规定不仅强化了制度执行,更唤醒了初心使命,推动党风、政风、社风焕然一新,重塑了党的形象,极大凝聚了党心民心。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我革命精神淬炼作风,将初心使命融入血脉的坚定决心。如今,中央八项规定已实施13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将其视为永不褪色的“政治名片”和“传家宝”,在传承中坚守,在淬炼中升华。

一、党的作风建设的百年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作风建设。自建党之初,党就高度重视纪律与作风建设。井冈山时期“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的告诫,西柏坡时期“一不做寿,二不送礼”的规定,无不彰显着党对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看似琐碎却细致入微的纪律要求,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这支队伍与旧军队的本质区别,从而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通过整风形式解决党内思想作风问题的先河,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奠定了依靠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核心传统。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要有“进京赶考”的清醒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坚决惩治腐败,纯洁了干部队伍。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但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思潮趁机涌入,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出现混乱,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巨大冲击。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概括了党的历史上处理党内关系和整顿党风的经验,要求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十五大部署在县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党的十八大前夕,党内存在的作风问题亟待解决,中央八项规定以雷霆之势出台,刹住了歪风邪气,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锻造了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

二、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新篇

八十年前,在延安的“窑洞对”中,毛泽东提出依靠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来跳出历史周期率。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不仅是纪律要求,更触发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演化,引发了正风肃纪反腐风暴。这是党主动进行严格自我约束、强化内部监督的生动实践,中央八项规定以其深刻的实践逻辑和强大的制度效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的关键一招和生动体现。通过重塑作风,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得以重塑,执政根基得以巩固。

中央八项规定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从执政党自身开刀,剑指腐败,破除权力异化。它极大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遏制了“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饭桌之上好办事”等潜规则。那些看似平常的吃吃喝喝,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饭”而在“局”,背后是搞小圈子、山头主义,依托各种“饭局”拉关系,利用不同圈子谋私利。通过狠刹奢靡享乐歪风、整治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效遏制了特权思想和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把搞吃吃喝喝、团团伙伙的干部清除出去,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用起来,使党员干部重新回归群众身边,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铸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根基所在。中央八项规定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党内“关键少数”做起,把压力层层传导、通达“末梢”,传递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无死角、无例外的严格要求。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从简化接待、出行不封路少扰民,到考察点不作布置、了解最真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以上率下,对地方产生了示范作用,为全党同志树立了标杆,形成了强大的“头雁效应”,赢得广泛赞许,以小切口推动管党治党发生格局性变化。

三、画好干群“同心圆”架好政民互动“连心桥”

作风之变,民心所向;连心之桥,政通人和。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中央八项规定是亲民、爱民的规定,以群众期盼为导向,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深度转变,真正把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人民群众之所以最痛恨贪污腐败,是因为它侵蚀了公共资源、破坏了社会公正、削弱了政府公信力。中央八项规定剑指群众深恶痛绝的作风积弊,无论是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会所里的歪风”,都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之后,刹住了一批歪风邪气,让人民切实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改进工作作风的决心。干部“吃喝少了”,卸下“文山”“会海”包袱,“办事效率高了”,“铺张浪费收敛了”,从“高高在上”到“俯身下沉”,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小巷,倾听群众呼声,干部离群众更近了,这种务实的作风本身就是最好的“连心桥”。群众对身边不正之风感受最真切,对作风建设成效评价最客观。他们坚决反对和制止各类违背人民意愿,搞强迫命令、劳民伤财的所谓政绩工程。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心民心的“晴雨表”,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武器。“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具有“以上率下”的示范功能。严厉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清除了一批“害群之马”,让群众看到了党反腐败、反特权的决心,重塑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涵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治理,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生活,再到全党作风建设。中央八项规定贯穿于各领域治理的全过程,看似具体细微,如改进调研、精简会议、规范出访、厉行节约等,却将宝贵的财政资源、人力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绿色发展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的运行效率,提升治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高效务实的行政环境。中央八项规定有力整治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促进了求真务实、担当作为风气的形成,重塑政治生态,显著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执行力,严格执行产生了强大的“破窗效应”和“倒逼机制”。在经济领域,它推动政商关系“亲清”化,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真正的发展动能源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行政秩序,而非酒桌上的利益勾连。中央八项规定持续涤荡政治生态,有助于纯洁政商关系,降低企业为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而进行“关系投资”“贿赂投资”的动机和可能性,消除抑制市场主体活力、损害公平竞争的不利因素,引导企业安心专注“谋经营”,降低运行成本,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公平竞争环境,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微观主体活力迸发,让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脱颖而出,激发公职人员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整体治理效能。作风之变带来了“服务之便”,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站式服务”平台广泛涌现,真正实现“一次性办好”,“服务型政府”理念不断向基层延伸拓展。中央八项规定增强了治理效能和政府公信力,优化了资源配置和社会环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扫清了障碍、注入了动力、奠定了基石。(金羊网 文/刘霞)

(作者:刘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副教授)

编辑:李芷涵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