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号角在珠水之畔嘹亮吹响,来粤留粤高校毕业生的身影已达百万之众。这组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劲脉搏在跳动——以产业沃土滋养人才成长,以人才活力反哺产业升级。在这里,人才与产业同频,共同谱写双向奔赴的时代华章。
当“百万英才汇南粤”的号角响彻珠江两岸,北大骄子何郎志、黄奕霖与大湾区的相遇,早已超越个人选择的偶然,成为这片热土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从“引得进”到“用得好”,从“留得住”到“共成长”,广东以产业沃土承载梦想,以开放生态滋养人才,奏响了一曲“粤耳动听”的惜才强音,更揭示了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
“引得进”:产业沃土与人才愿景的精准契合。人才选择一座城市,本质上是选择一种发展可能。何郎志被广东“永远跳动的发展脉搏”吸引,黄奕霖带着“回家”的热忱投身湾区建设,背后是大湾区产业生态与人才需求的高度匹配。广东多元蓬勃的产业版图——从智慧出行到园区开发,从传统基建到新质生产力——为不同专业、不同志向的人才提供了“各得其所”的舞台。
“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的生命力,正在于跳出“唯名校论”“唯学历论”的误区,直指“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精准对接。广州公交集团引进的16名复合型人才中,清北毕业生占比超50%,硕士达88%,并非简单的“学历堆砌”,而是因为何郎志这样的跨学科人才恰好契合智慧出行的升级需求,黄奕霖的实干精神适配产业园区开发的实践要求。N城联动招聘、针对性岗位设计,让人才看到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能力落地”的清晰路径——这种“你需要我,我适合你”的默契,正是人才纷至沓来的核心密码。
“用得好”:信任赋能与成长平台的双向成就。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让人才“来得值、干得欢”才是关键。何郎志记得领导那句“不用怕试错,我们要的是创新”,黄奕霖跟着团队跑遍老旧厂区、前辈手把手带教,这些细节生动诠释了广东“用才”的智慧:不是将人才当“工具”,而是视其为“共创者”。
这种信任体现在机制设计的方方面面:广州公交集团为人才搭建“试错空间”,允许跨部门协作打破壁垒;通过“前辈带教”“项目实战”等方式,让新人快速融入产业肌理;将清北毕业生、博士等高端人才放在智慧出行、园区开发等核心赛道,让专业价值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正如吴绪瑶所言,“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精准匹配”——当何郎志的数据分析能力对接交通升级需求,当黄奕霖的资源整合能力服务园区运营,个人成长便与企业发展、城市进步紧密相连,形成“人才发力、产业受益、城市提质”的正向循环。
“留得住”:情感归属与发展机遇的双重引力。人才的“归属感”,往往藏在看得见的机遇与看不见的温情里。何郎志抽屉里的生日贺卡,黄奕霖口中“看得到的未来”,道出了湾区留住人才的深层逻辑:既给事业前景,也给人文关怀;既让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也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何郎志而言,广东智慧出行的领先地位意味着“个人成长能跟上城市脚步”;对黄奕霖来说,参与老旧厂区改造、盘活家乡资源,是“把论文写在南粤大地上”的成就感。这种“事业有奔头、生活有温度”的环境,让人才从“过客”变“主人”。更重要的是,大湾区的开放生态为人才提供了无限可能——今天在公交集团探索智慧出行,明天或许能跨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广州积累的园区运营经验,未来可复制到整个湾区。这种“不设限”的发展空间,比任何挽留政策都更有吸引力。
从何郎志的“创新无畏”到黄奕霖的“梦想发芽”,百万人才选择南粤的故事,本质上是一部“城市成就人才,人才反哺城市”的共生史。“百万英才汇南粤”的深层启示在于:人才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简单的“高薪抢人”,而是能否构建“产业有需求、人才有舞台、成长有空间”的生态。当更多人才在这片热土上“来得值、干得欢、留得住”,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在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中,奏响更动人的发展强音。“百万英才汇南粤”,创业热土奏响“粤耳动听”的惜才“粤章”。(金羊网 文/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