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作出部署,明确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记者7月23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7月中旬,该行动计划已吸纳超过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这些高校毕业生如同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沿着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河道奔腾向前,为这片改革热土夯筑最坚实的人才基座,也映照出经济大省勇立潮头的底气。
以量稳基:经济大省的就业担当与人才吸引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提前达成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目标,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责任与底气。当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就业压力持续攀升时,广东以14万亿元经济总量、830多万家企业的坚实底盘,主动扛起“挑大梁”的重任。从常态化开展4000多场招聘活动,到动态募集120多万优质岗位,再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百日冲刺”,广东用密集的举措释放出“求贤若渴”的信号。
这种吸引力并非偶然。广东既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的产业广度,也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的发展深度,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适配的舞台。从机关事业单位的政策性岗位,到科技领军企业的研发席位,岗位供给的“全光谱”覆盖,让无论是追求稳定的应届生,还是向往创新的求职者,都能找到落脚点。这种“以量稳基”的策略,不仅缓解了全国就业压力,更让人才“蓄水池”的容量持续扩容,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以质增效: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精准耦合。100万毕业生的集聚,绝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广东对“人才与产业匹配度”的精准把控。行动计划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突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发动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带着“产业地图”招贤,形成了“岗位与专业对口、薪酬与能力匹配”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制造业吸纳毕业生占比从2020年的14.72%提升至2025年的19.21%,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专业毕业生超4万人——这种结构性优化,正是广东“以质增效”的生动注脚。
更具说服力的是岗位的“含金量”:26万个年薪10万元以上岗位、6.5万个20万元以上岗位,甚至超5000个百万年薪席位,既展现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也折射出广东产业升级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当博士团队能找到适配的研发平台,大专毕业生能在制造业找到稳定岗位,这种“人尽其才”的精准匹配,让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核心支撑。
以策暖心:全周期服务构筑人才扎根的生态沃土。“来了就是广东人”从口号变为现实,源于政策体系对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呵护。从求职时的免费公寓,到就业后的3万元补贴,再到创业时的千万元扶持资金,广东用“五有”“三好”政策礼包织密了保障网。省级层面的“全周期覆盖”与地方特色政策形成合力:广州的“人才绿卡”解决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深圳的“鹏城英才计划”以千万元补贴吸引高端人才,佛山的“人才23条”打通人才引进全链条——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人才扎根的门槛,更传递出“重才、爱才”的城市温度。
这种生态的构建,让人才与城市形成了“双向奔赴”的默契。正如“求职公寓”留言墙上的诗句:“这里的枕头,装着珠江的潮声和我的未来。”当落户“秒批”、购房便利、医疗保障等服务落地,当产业机会与生活配套形成闭环,人才的归属感便会转化为长期服务的动力。这正是广东人才政策的深层逻辑: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让每一位选择广东的年轻人,都能在这片热土上实现“粤来粤精彩”的成长。
从数量集聚到质量适配,再到生态滋养,“百万英才汇南粤”的实践证明:人才与城市的共生,既需要产业底盘的硬支撑,也需要政策温度的软环境。广东的探索,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唯有将责任担当、精准施策与生态构建相结合,才能让人才活水持续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金羊网 文/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