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数字技术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源。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为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注入强劲动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区域。
构建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能不断提升美丽湾区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注入强劲动能。
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要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拓宽数字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作用。在理念上,数字生态文明强调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来进行相关数据的汇聚、处理、分析和服务,做到事前预测预警而非事后被动应对,同时也强调从整体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在内容上,强调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和现代化、数字化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等。在行动上,强调社会多方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共同缔造。
以数字化赋能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以数字化赋能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构建智慧生态监测体系,推动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智慧化。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环境污染的精准化防治是美丽湾区建设的重要要求。探索建立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大数据为驱动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系统,建立覆盖大湾区全域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打造大湾区生态环境数据“一张图”,全面提升大湾区生态空间整体规划和系统管控水平。
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业、能源行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绿色转型,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催生新兴生态产业。通过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融合发展,培育环境大数据服务、智能环保设备制造、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绿色金融改革、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探索建立大湾区产品碳足迹与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扩大碳排放交易与绿电交易规模。
建设智慧生态城市,提升公众参与度。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推广绿色建筑和智能家居技术,打造低碳宜居的生态社区。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创新“数字+全员”参与反馈机制,促进公众参与决策、监督等过程,构建大湾区生态治理大监督格局。
完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法规。支持粤港澳三地深化生态环境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探索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数字生态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据采集、使用和共享的规范,保障数据安全。
推动跨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通过数字技术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大湾区各城市在生态治理、环境监测、污染防控、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方面的协同合作。高标准推进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技术。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发展坚实底座。加大对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数据中心建设,为生态环境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供支撑。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完善数据综合业务网建设,增强数据利用可信、可控、可计量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治理方式,为美丽湾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赋能作用,能够突破区域时空限制,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模式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未来,应继续以数字生态文明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金羊网 文/刘明伟)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24年度课题“新时代广州推进数字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研究”(2024GZGJ1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