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经济总量预计突破140万亿元,增量超35万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2024年经济总量之和,也超越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亮眼成绩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力、创新活力与民生温度,彰显着中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韧性。
战略定力筑牢发展根基。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多重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7亿户,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00万辆,同比增长超3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动能的战略选择,让中国经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像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在规划与建设中不断延伸,将资源、市场与人才紧密串联,铁路投资建设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同样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驱动激活发展动能。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7%,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智能动车组不断升级,"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飞驰在祖国大地,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实现了从车体材料到牵引系统的全面自主创新。例如,京张高铁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G技术,打造出世界首条智能高铁;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商飞,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服务。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更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让35万亿增量充满科技含金量。
民生导向彰显发展温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四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2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穿梭于大山深处的"慢火车",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最低2元的票价,搭载着沿线百姓的农产品走出深山,让核桃、花椒变成增收致富的“金果子”,成为连接城乡、传递温暖的民生纽带。35万亿增量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收入的增加、生活品质的改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十四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2024年货物贸易总额突破6万亿美元,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扩围提质,制度型开放迈出新步伐。中欧班列作为"钢铁驼队",跨越亚欧大陆,2024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从西安出发的"长安号"满载光伏组件驶向欧洲,返程带回汽车零部件,单趟班列带动进出口额超5000万美元。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开放合作让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为35万亿增量提供了广阔空间。
35万亿经济增量,是中国“十四五”发展成就的生动注脚,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这份成绩单,凝聚着亿万人民的辛勤付出,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面向未来,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驱动,厚植民生福祉,扩大对外开放,就一定能续写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辉煌篇章。(金羊网 文/鲁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