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大智慧无人农场水稻收割,连续四年平均亩产高于全国水平。7月15日,位于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农田里,多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抢收早稻,标志着当地夏粮收割全面展开。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预测,今年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水稻亩产达600公斤,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智能铁流碾过千年田垄:农耕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当无人驾驶收割机沿着北斗导航的轨迹,在河源柳城镇的稻田里精准穿梭,割台卷起沉甸甸的稻穗,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驾驶舱内空无一人却秩序井然——这幅场景,正在改写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年记忆。广东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夏粮收割现场,每一台智能农机都是一个移动的科技节点:北斗导航定位精度达厘米级,多光谱传感器实时解析作物密度,云端系统统筹调度“耕、种、管、收”全流程。这种“无人化”并非简单的人力替代,而是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注入农业生产的毛细血管,让千年农耕文明首次触摸到“数字神经”。
效率的跃升印证着变革的深度。1500亩核心区的无人化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50倍以上,收割损失率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从育秧到仓储的全链条智能化,让人工成本直降30%。更具深意的是,这种变革打破了农业对经验的过度依赖——技术员通过手机APP监控亩产数据,无人机巡田替代“凭感觉”判断病虫害,土壤传感器实时调节水肥用量。当铁犁被智能机械臂取代,经验被数据流重构,南粤大地的田垄间,正上演着一场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生产逻辑革命。
金色稻浪托举科技高地:粮食安全的硬核支撑。连续四年亩产超500公斤,2024年达587.5公斤,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0公斤——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稻穗,沉甸甸地承载着“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广东,这片辐射1万多亩的智慧农田,用科技突破了传统农业的产量天花板,印证了“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的深刻内涵。其背后,是“水稻芯片”与“无人农场”的双核驱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带来的良种培育技术,让华航香银针等优质稻种在20余个乡镇扎根;智能农机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最大潜能。
这种科技赋能的价值,远不止于亩产数字的攀升。通过实时监测土壤与气象数据,农场实现了化肥农药用量的精准控制,在增产的同时守护了绿水青山;电气化烘干、冷链仓储设施的配套,让“丰产不丰收”的担忧成为过去;而年产4000吨水稻、500吨良种的产能,更让“广东粮仓”的根基愈发牢固。当全国稻谷单产仍在477公斤每亩徘徊时,这片智慧农田用持续领跑的成绩证明:科技不仅能让粮食增产,更能让生产方式更绿色、产业链条更坚韧,为粮食安全筑起一道“科技防火墙”。
数字红利浸润乡村肌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百千万工程”的蓝图下,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意义早已超越一个农业示范基地。它托管周边3万亩农田,带动村集体年收入超200万元,让农民从“会种地”转向“会用技术”;它撑起东源县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全县育种制种面积扩大到5000亩,形成“科技+产业+农户”的共赢生态;更重要的是,它让乡村成为科技应用的广阔舞台——曾经“守着田埂盼增收”的农民,如今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智能农机操作员,在自家土地上触摸数字经济的脉搏。
这种转变正在重塑乡村的价值坐标。当年轻人发现“种田也能玩科技”,乡村不再是劳动力外流的“洼地”;当智慧农业带来稳定收益,“谁来种地”的焦虑逐步消散;当“无人农场”成为乡村振兴的科技标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被金色稻浪填平。从河源柳城望向更广阔的南粤大地,这幅“科技兴农”的图景正在复制蔓延:政策推动480家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科研团队深入田间破解生产难题,市场力量激活乡村的科技潜能。这些努力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乡村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持久生机。
广东智慧无人农场的稻浪翻滚里,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密码。当科技与土地深度相拥,不仅能产出更多优质粮食,更能孕育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这场发生在南粤田垄上的变革证明: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农民的希望在创新,而智慧化的田野,终将生长出更灿烂的农耕文明新图景。(金羊网 文/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