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风电的万亿之路,不仅是能源结构转型的缩影,更是“向海图强”战略的生动实践。(金羊网资料图)
拥有全国第二大的海域面积、全国首位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三的海岛数量的广东,不仅拥有繁荣的陆域经济,其海洋资源更是得天独厚。蓝色海洋“催生了”绿色能源。从珠江口到湛江湾,海上风机宛如白色巨人迎风转动,彰显着广东海洋经济的实力与底气。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示,2024年,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广东第九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一,助力广东新能源产业顺利迈入“万亿级”行列。“再造海上新广东”绿色能源篇章这一卷,正在徐徐展开。
技术破壁:以创新叩开深海绿能之门。当阳江青洲三海上风电场的叶片在深海中转动,它不仅创下“离岸最远、水深最深、装机最大”的纪录,更标志着广东突破了海上风电开发的“水深禁区”。这片拥有全国最长大陆海岸线的土地,从未停止对海洋能源的技术探索——汕头风电临海试验基地的24兆瓦试验机位刷新世界单机测试容量纪录,为大兆瓦机组的安全并网筑牢根基;阳江电网构建的“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并网方案”,破解了大规模绿能接入的系统难题。
技术创新是广东海上风电的“开路先锋”。面对海洋环境的高盐雾、强台风等复杂挑战,广东企业从风机抗台风设计到海底电缆防腐技术,从深远海吊装设备到智能运维系统,构建起全链条技术壁垒。这种“啃硬骨头”的突破精神,让曾经的“不可能”变为现实:从近岸浅海到深海远海,从单一发电到“风电+制氢”“风电+储能”的多元应用,技术创新不断拓宽着海上风电的边界,为万亿产业夯实了核心竞争力。正如“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的诞生,正是技术跨界融合的典范——它不仅能抗台风,更将风电、光伏、养殖等功能集成一体,让每一寸海域都释放出多重价值。
产业共生:构建“新能源+”的立体生态网络。在珠海桂山岛,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项目的稳定产氢,让“绿电”转化为“绿氢”;在汕尾海域,“伏羲一号”实现能源100%自给,开创“风电+渔业”的立体用海模式;在阳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让清洁能源产业形成“开发—并网—应用”的闭环……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广东海上风电的“产业生态图”——不再是孤立的发电项目,而是与上下游产业深度耦合的“新能源+”生态圈。
这种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产业壁垒,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广东依托制造业强省的根基,将海上风电与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氢能、渔业等产业紧密联动:风机整机制造带动叶片、轴承等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风电制氢为化工、交通等领域提供绿色原料,风渔融合则让海洋经济从“单一捕捞”转向“多元增值”。数据印证着这种协同的力量:海上风电的发展不仅直接催生了万亿级新能源产业,更带动了珠三角的装备制造、粤西的清洁能源基地、粤东的海洋经济区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在汕头、阳江等产业基地,“风电装备研发—海上项目建设—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让广东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占据了产业链高端位置。
政策领航:以制度创新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广东海上风电的崛起,从来不是“顺其自然”的结果,而是政策前瞻性布局的必然。从2018年率先出台全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到2023年《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明确“规模化开发+高端制造”路径,再到2025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计划》细化各地错位发展布局,广东用一套“政策组合拳”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
这种政策智慧体现在“精准”与“长效”两个维度。一方面,针对产业不同阶段的痛点施策:早期通过补贴政策降低开发成本,推动产业从“政策依赖”向“平价上网”过渡;后期聚焦全产业链培育,支持汕头、阳江等基地形成特色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以法治保障长远发展——《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的施行,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海上风电的地位,为项目审批、海域使用、生态保护等提供了制度依据。这种“规划先行、政策跟进、法治兜底”的体系,既给市场吃了“定心丸”,又为产业划定了“生态红线”,确保发展不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正是这种“有边界的自由”,让广东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了海上风电的可持续增长。
从技术破壁到产业共生,从政策领航到生态协同,广东海上风电的万亿之路,不仅是能源结构转型的缩影,更是“向海图强”战略的生动实践。这片蔚蓝海域上转动的风机,不仅点亮了绿色能源的未来,更书写着一个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担当——它告诉我们,唯有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创新驱动,构建共生生态,才能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海洋经济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金羊网 文/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