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引发网友“值不值”的争论。事情的后续是,环卫公司将拿出一部分经费成立“助人为乐”基金,并给予两名环卫工人奖励。这可以视为一次公共服务优化的契机。
详细报道: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回儿童手表被质疑“浪费人力”,官方回应:并非个例
环卫工高温下翻找垃圾。图/山西晚报
游客拨打12345热线后,相关部门“接诉即办”的态度值得肯定,但4小时、8吨垃圾、两名工人的投入,也暴露了应急服务的粗放性。失物事件显然绝非孤例,若能预先建立失物应急响应机制,如结合定位技术预判失物大致范围,利用分拣设备辅助人工筛查,提前与垃圾处理环节建立联动等,或许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妥善的方式解决问题。
说到底,公众质疑“值不值”并非否定善意,而是呼唤更智慧、更高效的公共服务。环卫公司成立“助人为乐”基金,是将善意制度化的可贵一步。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与流程再造,构建更科学、更高效的求助响应体系,让公共服务更具“性价比”。
接诉“即办”是态度,“会办”才是关键。这也给有关部门提了个醒,“接诉即办”要守住服务的初心,还要多些“巧干”的章法。这样,下回再丢东西,公众就不用再问“值不值”,而是直接点赞“办得好”。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 | 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