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金羊网评:羊城新景浓墨重彩绘就岭南风情的“粤美长卷”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发表时间:2025-07-09 14:11
金羊评论  作者:郭元鹏  2025-07-09

新“八景”的意义,早已超越“景致”本身,它是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是古今对话的文化自信,是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金羊网资料图)

七月盛夏,碧峦叠翠。7月7日至8日,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专业调研环节在增城区、黄埔区、南沙区同步推进,来自各领域的评审专家组成3个调研团,分别走进增城区、黄埔区、南沙区实地考察,感受其独特魅力与多彩文化。

增城:生态底色晕染古今交融的诗意。白水仙瀑的素练奔涌与增江的碧波荡漾,为增城晕染出最厚重的生态底色。当评审专家在晨曦中仰望“广东山水名片”的飞瀑流泉,在斜阳下泛舟于揽尽远山近树的江面,触摸到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变现”的生动实践。千亩荔湖旁,骑行道与白鹭、红鲤构成的和谐图景,证明良好生态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资源——它既能成为市民休憩的“后花园”,也能化作吸引游客的“磁石”,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转化为“金山银山”。

而增城的魅力,更在于生态与文脉的交织共生。正如专家所言,“千年古寺的晨钟撞响有机农场的露珠”,这种古今对话让景致有了灵魂。白水仙瀑的传说与现代旅游设施无缝衔接,增江的航运记忆与当下的滨水经济相互呼应,古老的村落肌理中生长出新型民宿与文创空间。生态是“形”,文化是“神”,当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相得益彰,增城的“景”便不再是孤立的风光,而是能让人流连、引人思考的生活场景。这种“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路径,为城市新景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黄埔:在乡村新貌与历史纵深中传承根脉。黄埔的景致,是一幅“新老共生”的立体画卷。迳下田园里,白墙灰瓦的新型农房与智能低碳设计,勾勒出“未来乡村”的鲜活模样——这里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兼具生态之美与现代便利的宜居家园。正如专家感叹,“村庄已变成花园般的生活环境”,这种转变不仅是人居条件的升级,更重塑了乡村与城市的关系,让“乡愁”有了更舒适的承载空间。

而萝岗香雪的“十里梅林”与玉岩书院的宋代碑刻,黄埔军校旧址的百年风云与创新展览,则为这幅画卷注入了历史的厚重。萝岗香雪不再仅是季节性的赏景地,而是与古书院的文脉相连,让市民在踏雪寻梅时能触摸到岭南文化的肌理;黄埔军校通过“百年提升工程”,用数字化数据库、主题展览等创新形式,让“国共合作的丰碑”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历史不是被封存的标本,而是能与当下对话的“活态遗产”——黄埔的实践证明,城市新景的打造,既要让老地方“旧貌变新颜”,更要让历史的回响穿透时光,成为滋养精神的养分。

南沙:以开放胸怀拥抱自然与世界的交响。南沙的景致,是广东“开放特质”最生动的注脚。南沙游艇会的中西复古城堡风格,霍英东纪念馆的岭南韵味,天后宫的妈祖文化,湿地景区的自然野趣,看似多元的元素在这里和谐共生,恰如珠江入海口包容百川的姿态。天后宫作为东南亚最大妈祖分灵庙,不仅是宗教文化场所,更是粤港澳台信众的精神纽带,“妈祖诞”活动年复一年延续着地域文化的共鸣;而游艇会的“欧洲小镇”风情,则彰显着广州作为国际大港的外向视野。

这种开放,更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与接纳。南沙湿地作为“广州之肾”,10000亩的滨海河口湿地保存着珠三角最完整的生态系统,这里没有过度的商业开发,只有对自然肌理的小心呵护。当专家穿行于湿地,感受的不仅是生态之美,更是一座城市对“发展与保护”平衡之道的深刻理解——开放不是无边界的索取,而是在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基础上的兼容并蓄。从妈祖文化的千年传承到湿地生态的现代守护,从本土风情到国际元素,南沙的景致如伶仃洋的潮水,在开放与坚守的交响中,奏响了城市发展的新乐章。

从增城的生态诗意,到黄埔的文脉传承,再到南沙的开放胸怀,2025年“羊城八景”的调研之旅,实则是一次对广州城市精神的深度解码。新“八景”的意义,早已超越“景致”本身——它是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是古今对话的文化自信,是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当这些特质融入每一处风景,广州的魅力便不再局限于山水形胜,更在于它所展现的,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金羊网 文/郭元鹏)

编辑:王智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