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在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各级党组织需以“严”字当头,从靶向纠治、沉浸式淬炼、长效化固本三个维度精准施策,推动作风建设从“被动改”向“主动治”深化,让清风正气成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底色。
靶向化问诊,精准扫描作风“病灶”。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表象在“末梢”,根源在“肌理”。当前部分干部存在“说了”当“做了”、面对群众诉求“踢皮球”等现象,暴露出宗旨意识淡化、担当精神弱化等深层问题。破解“靶向不准”难题,需构建“全方位诊脉—清单化整改—动态化销号”机制:通过入户走访听民怨、专项督查查隐患、大数据监测抓苗头,精准绘制不同领域作风问题“热力图”,既聚焦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显性病症”,更深挖隐形变异的“指尖形式主义”“调研摆拍式打卡”等“隐性病灶”。对查摆出的问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责任单位+整改时限+验收标准”闭环台账,既挂账督办“个性问题”,又统筹整治“共性顽疾”,防止“纸面整改”“数字减负”等新老问题交织,切实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可感可触的“成效清单”。
沉浸式淬炼,在一线磨砺过硬作风。作风过硬源于实践淬炼。推动干部“沉下去”,需打破“打卡式”调研、“表演式”服务的形式主义,建立“一线工作法”长效机制:让机关干部到信访窗口“坐班接访”,在直面群众急难愁盼中学会换位思考;派年轻干部到项目一线“驻点攻坚”,在破解征地拆迁、要素保障等难题中磨砺担当之勇;组织党员到社区“亮身份、领任务”,在网格治理、志愿服务中涵养为民情怀。这种“沉浸式”历练,关键在于让干部在“热锅上”练定力、在“硬骨头”前练耐力。在乡村振兴一线,既要用“方言土语”讲政策,更要掌握“解剖麻雀”抓落实的本领;在应急处突现场,既要临危不乱敢决断,更要注重细节保稳定。当干部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在同坐一条板凳、共解一道难题中增进血肉联系,方能彻底摒弃“官气”、接上“地气”,让务实作风在一线扎根。
长效化固本,用制度刚性约束行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猛药去疴”与“制度治本”相结合。针对“改了又犯、纠而复发”等问题,需构建“教育预防—监督问责—激励引导”三位一体制度体系:教育端建立常态化警示教育机制,用“身边案”警示“身边人”,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推动纪律规矩入脑入心;监督端整合纪检监察、巡察督查、群众监督等力量,构建“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贯通的监督网络,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深挖彻查,形成强大震慑;激励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作风表现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对真抓实干的“老黄牛”优先重用,对“躺平式”干部严肃问责,树牢“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鲜明导向。同时,注重用改革思维破解体制性障碍,通过“放管服”改革压缩权力寻租空间,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从源头上铲除作风问题滋生的土壤。当制度“笼子”越扎越紧、监督“探头”越擦越亮,作风建设才能从“运动式整治”转向“常态化治理”,实现由“治已病”向“防未病”的深层转变。(李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