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大学生在毕业季选择成为“数字游民”,当“斜杠青年”在社交媒体晒出多重职业身份,当返乡创业成为一些青年眼中更具吸引力的“赛道”——这些看似分散的个体选择,正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时代浪潮。当下青年就业的深层命题,已超越单纯的“岗位供给”问题,演变为一场由青年主导的“就业生态重构”。这场重构背后,是技术革命与代际价值观双重驱动的深刻转型。
青年就业形态之变,是时代浪潮推动的必然转向。数字技术为远程工作、自由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突破了传统“朝九晚五”的时空限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超2亿,其中青年占比显著上升。与此同时,Z世代对工作价值的认知发生了深刻转变——“意义感”正超越单纯的薪酬指标,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考量。此外,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崛起在重塑传统岗位的同时,催生了大量新职业需求。人社部近年公布的数批新职业名录中,如“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管理师”等,多数具有极强的技术融合性与创新性,为青年施展才华开辟了新天地。
青年就业观革新,正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青年对多元、灵活就业形态的拥抱,极大激发了微观层面的市场活力。无数青年博主、独立设计师、小微科创企业创始人等,正成为新经济毛细血管中最活跃的因子。他们不满足于被动适应岗位,而是主动创造岗位、定义职业。当青年将个人志趣与社会价值链接,便催生了强大的创新动能。无论是投身乡村教育振兴的年轻支教群体,还是专注于环保科技研发的初创团队,都在以实际行动诠释意义驱动型工作的巨大潜能。青年一代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坚持,也在推动全社会重新审视劳动文化,促使企业优化管理理念、改善用工环境,为构建更人性化、可持续的工作模式提供了自下而上的推动力。
支持青年重塑就业生态,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政策层面亟需“破壁”与“适配”:破除束缚灵活就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加快探索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优化创业扶持政策,为青年“破界”创新提供坚实后盾。教育体系必须前瞻转型:强化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跨界整合能力等面向未来的核心技能培养,将职业探索与生涯教育深度融入各学段。青年自身也需积极“升维”:在掌握硬技能之外,更要锤炼在复杂环境中定义问题、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元能力”,主动在变局中寻找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态位”。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创新高地,正积极打造青年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本地青年应敏锐把握政策与产业红利,将个人奋斗融入湾区发展浪潮。
青年就业形态的蜕变,绝非经济压力下的被动妥协,而是新生代在时代浪潮中以智慧与勇气发起的一场主动进击。他们正重新定义“好工作”的内涵,在变革中开拓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赢路径。当每一位青年勇于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方向、在传统边界外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无数个体微光的汇聚,必将照亮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进步的前路——这既是青年与时代的一场双向奔赴,更是社会活力与创新未来的真正源泉。
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淑芳
指导教师|朱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