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的岔路口,寻找青春的“双栖之地”

来源:金羊评论 作者:薛文慧 发表时间:2025-07-02 14:25
金羊评论  作者:薛文慧  2025-07-02
身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转型期,年轻人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受到这两种社会形态的碰撞与拉扯。

“该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到家乡小县城?”这个问题,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无数当代青年的心。一边是霓虹闪烁、机会无限的繁华都市,一边是充满烟火气、承载着乡愁的温暖小城,这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与艰难求索。

这份纠结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根源。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描绘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图景,为我们理解这种矛盾提供了钥匙。家乡小县城浸润着“礼俗社会”的特质,邻里间相互帮衬,逢年过节热闹非凡,这种紧密的人际关系给了年轻人归属感和安全感。但在这片熟人天地里,个人的生活轨迹难免被过多关注,职业发展的赛道也相对狭窄。而北上广作为“法理社会”的典型代表,以规则为基石,尊重个体差异,每个人都能在广阔天地里追逐梦想、自由生长。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房租、快节奏的内卷,还有深夜加班后独自回家的孤独感。

身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转型期,年轻人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受到这两种社会形态的碰撞与拉扯。“留与回”的纠结,正是时代变迁在我们生命中的生动映照。那么,答案究竟藏在哪里?

北上广等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海纳百川的包容与无限可能。在这里,互联网大厂的代码世界里,年轻人用一行行代码创造新的未来;上海陆家嘴的金融机构中,从业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博弈;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园区内,一个个创意项目破土而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的“有机团结”,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生长。健身群里互相监督打卡的陌生人,读书会中思维碰撞的知音,社区活动里互帮互助的新邻居,这些因共同兴趣和价值观凝聚而成的“新共同体”,构建起了充满温度的社交网络,让城市不再冰冷。

与此同时,家乡小县城也在焕发新生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曾经荒芜的老厂房变身创意工作室,沉寂的老街飘出网红咖啡香。年轻人带着在大城市学到的技能和视野返乡,将家乡的特产通过直播卖向全国,把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创产品。在这里,既能享受慢生活的惬意,又能实现自我价值,何尝不是另一种“双栖”?

“留与回”不应是青春的终点,而应是探索的新起点。年轻人向往北上广的机遇与自由,也眷恋家乡小县城的温暖与从容。或许真正理想的生活,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用行动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用创新打破城乡的界限,让理性与感性握手言和,在时代的夹缝中,亲手搭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理想家园。这场探索,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更将为构建一个既有现代秩序,又充满人情味的“新社会”注入青春力量。前路或许坎坷,但选择权,永远握在敢于突破的年轻人手中。

文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薛文慧

指导教师 | 朱秀凌

编辑:邬嘉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